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确认肝星状细胞存在自噬现象的基础上,通过体外调节肝星状细胞的自噬水平,观察自噬水平改变对此细胞增殖及前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以自噬信号通路为靶点治疗肝纤维化的可行性,为抗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梯度密度法分离、原代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光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2.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大鼠HSC发生自噬时的超微形态学特征;3. MDC染色法结合荧光显微技术观察HSC中的自噬溶酶体的形态改变;4.Western-blot技术检测HSC中自噬信号分子蛋白的表达;5.Real-time PCR技术检测HSC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6.通过CellTiter96Non-Radioactive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MTT)方法分析HSC的增殖情况;7.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SC的细胞凋亡率。8.通过自噬信号促进剂、抑制剂的应用,观察HSC自噬水平的应答变化,分析与HSC增殖、胶原生成等靶效应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通过梯度密度法成功分离和原代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在此基础上,1.观察到荧光显微镜及扫描超微电镜下的HSC自噬表现特征;检测到HSC中存在自噬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2.与对照相比,用EBSS培养液饥饿培养法,可诱导出HSC中自噬体数量明显增加。用自噬促进剂Rapamycin孵育HSC可刺激细胞自噬通路分子ATG5、beclin1、LC3II的表达升高;而自噬抑制剂3MA显著下调HSC中这些自噬分子的表达。3. Real-time PCR检测显示,自噬抑制剂3MA减少HSC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相反,自噬促进剂Rapamycin使HSC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升高。此外,MTT分析显示,自噬抑制剂3MA抑制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呈浓度依赖性。4.用重组人TGFβ1明显刺激HSCⅠ型前胶原mRNA转录增加;再加入Rapamycin后,发现可进一步上调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水平;TGFβ1诱导的Ⅰ型前胶原mRNA增量可被3MA作用所逆转。5.使用羟基氯喹HCQ刺激,发现明显增加细胞自噬分子蛋白质LC3B及自噬溶酶体的表达。与此同时,HCQ发现可浓度依赖性降低HSC-T6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并浓度依赖性抑制HSC-T6增殖。有趣的是,HCQ作用下HSC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呈负相关关系,P=0.02,相关系数r=-0.882。6.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阶段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肝脏组织,发现随着四氯化碳注射诱导时间的延长,肝组织中Atg5、beclin-1的表达上升。7.同时将HCQ、3MA与HSC共孵育24h后,发现联合用药比单药的致细胞调亡率更明显,P<0.05。结论:1.本研究确认肝星状细胞存在自噬现象;2.自噬水平的调节可影响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及前胶原mRNA的表达,抑制自噬可抑制HSC的增殖及前胶原mRNA的表达,提示自噬信号通路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新靶点;3.羟氯喹明显抑制自噬信号传递,同时显示出显著减少HSC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作用,提示其在抗肝纤维化治疗方面的诱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