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2020年,全球范围内,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恶性肿瘤第10和第6位。其中,食管癌的最主要组织学类型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目前ESCC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晚期患者推荐新辅助放化疗加手术切除。虽然这些治疗手段已经极大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但是还有部分患者未受益。ESCC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GFR和PD-1,目前这两种靶向药物均不能显著提高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故探索更有效的精准治疗方案十分必要。真核翻译起始因子6(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6,e IF6)主要位于哺乳动物细胞的细胞质中,可以影响60S核糖体亚基的成熟。e IF6在翻译起始的最后一步作为速度限制因子,可以有效阻止60S亚基与40S亚基的过早结合。近年来发现e IF6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且与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但是e IF6在ESCC中是否可以促进肿瘤发生发展及其潜在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目的在于从组织及细胞层面初步探讨e IF6在ESCC中的作用和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e IF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差异,再通过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方式,检测e IF6在人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芯片(HEso S180Su08)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应病史资料,分析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2.利用RT-qPCR、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人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150、TE-1与人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细胞株HECC中e IF6的表达情况。3.慢病毒介导的sh RNA稳定转染: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信号确认转染成功,利用RT-q PCR、Western Blot实验确定敲低效率,随后进行划痕实验、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及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株Kyse-150稳定敲低组与对照组的生物学行为差异。4.EMT蛋白的检测:在稳定转染细胞株中用Western Blot实验,进行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检测,并进一步用免疫荧光实验方法,观察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平均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5.PI3K/AKT/mTOR通路的检测:在稳定转染细胞株中利用Western Blot实验,进行了p-AKTSer473、AKT、p-mTOR及mTOR蛋白的检测。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e IF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7.234,P=0.007),这一结果与生物学信息结果相一致,e IF6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有统计学相关性,表现为分化程度越差,e IF6表达水平越高,与年龄、性别等无统计学相关性。2.CCK8实验:稳定敲低e IF6后,检测24h、48h、72h、96h四个时间点敲低组及对照组的OD值。敲低组的OD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敲低e IF6可以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体外增殖活力。3.划痕实验:稳定敲低e IF6后,敲低组在24h的迁移较对照组减少,提示敲低e IF6可以减弱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体外迁移能力。4.Transwell实验:稳定敲低e IF6后,敲低组穿过小室的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提示敲低e IF6可以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5.平板克隆实验:稳定敲低e IF6后,敲低组集落形成数目较对照组减少,提示敲低e IF6可以降低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集落形成能力。6.EMT蛋白的检测:稳定转染细胞株中,与对照组相比,E-cadherin蛋白升高、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降低,免疫荧光发现E-cadherin的荧光信号升高,N-cadherin及Vimentin蛋白平均荧光信号强度降低。7.PI3K/AKT/mTOR通路的检测:稳定转染细胞株中,与对照组相比,p-AKTSer473及p-mTOR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1.e IF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这一结果与生物学信息结果相一致,临床病理分析表明e IF6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有关,表现为分化程度越差,高表达的比例越高,推测e IF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促癌作用。2.慢病毒稳定转染敲低e IF6表达后,Kyse-150细胞株体外增殖活力、迁移、侵袭及集落形成能力均降低,提示e IF6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发挥促癌作用。3.e IF6可以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MT的进展,可能与PI3K/AKT/mTOR通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