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与mayo评分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其构建的回归模型对UC患者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尽快判断患者疾病活动度、拟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2012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38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病史及血清学资料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Fibrinogen)与mayo评分的相关关系,同时分析其构建的回归模型对UC患者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为临床尽快判断患者疾病活动度、拟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收集2012年7月至2019年10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38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病史及血清学资料进行研究,血清学资料均为入院24小时内所抽取的静脉血送检结果。入院后完善结肠镜检查术后评估所有纳入UC患者的改良mayo评分,将疾病活动度分为缓解期、轻度、中度及重度。首先将238例患者通过R语言随机抽样函数随机分为训练集(n=187)和验证集(n=51)。通过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的UC患者之间血液学指标及临床病史资料之间的差异,评价血液纤维蛋白原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同时建立UC疾病活动度临床预测模型。应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比较统计结果。在训练集中对收集的变量行单因素分析后投入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LASSO)回归模型进行降维处理及特征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排除混杂偏倚后建立最终临床预测模型,进一步采用非线性拟合及箱线图探索纤维蛋白原与UC患者mayo评分的相关关系。采用散点图联合线性回归或非线性回归探索纤维蛋白原与传统UC血清学炎症指标的相关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纤维蛋白原构建的回归模型对比传统UC血清学炎症指标对UC疾病活动度的预测价值,随后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正曲线图评价临床预测模型的校准度,最后采用列线图对构建的回归模型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38例患者,其中184例患者处于活动期中重度,占总体比例为77.3%(184/238)。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中疾病活动度处于中重度的患者在数据集中占比分别为74.87%(140/187)和86.27%(44/5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纤维蛋白原水平(P<0.05)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有显著关系。采用Lasso回归分析降低维度及筛选特征,结果显示14个变量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呈非零系数关系。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stic回归调整并排除混杂因素,结果提示纤维蛋白原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关系(OR=1.61,95%CI:1.07 to 2.42;P<0.05),此外,我们同时发现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ocyte percentage,LY%)(OR=0.59,95%CI:0.38 to 0.91;P<0.05)及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OR=0.44,95%CI:0.22 to 0.87;P<0.05)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关系,腹部手术史(OR=5.96,95%CI:1.28 to 27.82;P0.05),最后我们采用列线图将预测模型可视化处理,结果提示血液纤维蛋白原在预测UC患者疾病活动度中贡献明显。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与UC患者疾病活动度显著相关,且纤维蛋白原与UC患者mayo评分呈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即随着纤维蛋白原的上升,UC患者mayo评分呈上升的趋势,我们同时发现,随着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红细胞比容的上升,UC患者mayo评分呈下降的趋势,腹部手术史是UC患者处于疾病活动期中重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与UC疾病活动度传统血清学指标血沉进行对比,纤维蛋白原构建的预测模型用于预测UC患者疾病活动度的ROC曲线下面积(0.811)显著升高,列线图(Nomogram)回归模型可视化提示纤维蛋白原在预测UC疾病活动度中发挥重要作用,可指导临床早期预测疾病活动度,尽早拟定治疗方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自体输血方式在脊柱外科开放手术中血液保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男32例,女30例,年龄21~71岁,ASAⅠ~Ⅱ级,择期全麻下经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组(A组,n=20)、自体血回收组(B组,n=22)、既不做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也不做自体血回收的对照组(C组,n=20)。A组于手术前麻醉后采集自身血液同时输入等效容量的胶体液
背景: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持续增长。目前针对神经胶质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然而,神经胶质瘤具有高度侵袭的特征,使得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界模糊不清;脑部神经丰富,手术禁区多;以及血脑屏障、血-肿瘤屏障等阻碍治疗药物递送的干扰因素的存在,这些都使得神经胶质瘤的治疗难度大,疗效不佳,患者预后差,肿瘤易复发,中位生存期短,这说明了治疗神经胶质瘤
目的:调查单颗牙拔除后患者种植修复的决策情况及进行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为提高种植修复率提供指导。方法:对2017年8—10月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拔除单颗牙并需要修复的202例患者进行口腔检查和现场问卷调查,并于2018年8—10月电话回访其是否行种植修复;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进行患者种植修复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202份,1年后
目的:探讨术前和术后复发时血清甲胎蛋白不一致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肝细胞癌,并且初始血清AFP≥400ng/m L或AFP≤20ng/m、术后随访均出现复发的患者。术前血清AFP≥400ng/m L定义为阳性组,术前AFP≤20ng/m L为阴性组。在阳性组中,术后复发时AFP2
背景:下睑袋整复术是最流行的美容方法之一,可以改善面部美观。下眼睑和中脸改变经常是老龄患者的第一审美诉求。下眼睑的老化在每位患者中的表现各有不同,包括泪槽畸形、眼眶脂肪脱出、皮肤松弛或轮状突出。目前,通过眶周年轻化来恢复年轻外观的方法主要是经保守简洁的术前评估后,以有限的皮肤切除作为主要的手术方式。根据每个患者下眼睑结构的不同来定制方法很重要。因此下睑袋整复相关的手术技术被广泛地提出,并致力于改善
目的:研究内镜下止血夹联合注射肾上腺素及尖吻蝮蛇血凝酶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ForrestⅡa期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住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ForrestⅡa期出血患者74例,其中联合组:内镜下止血夹联合注射肾上腺素及尖吻蝮蛇血凝酶组(n=34),止血夹组:内镜下止血夹夹闭组(n=40)。对患者不同内镜下治疗方法的即时止血、3d内再出血、5d内再
目的:研究复方山慈菇醇提物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体外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建立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复方山慈菇醇提物体内抗乳腺癌效应。方法:1.不同浓度的复方山慈菇醇提物作用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24h、48h和72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值并计算IC50值,显微镜观察其细胞形态变化。进一步采用Hoechst 33342染色法观察MDA-MB-2
目的:回顾分析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ATC)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并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TC认识。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AT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对所收集到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共收集ATC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2:1,年龄40~89
目的: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天疱疮中一种独特的自身免疫性水疱性疾病,可影响皮肤黏膜及人体多个器官。临床上较为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且药物疗效不一,预后差。本研究通过报告7例PNP,并检索国内外近年关于PNP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PNP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漏诊率。方法:详细报道7例PNP临床资料
研究背景:2018年全球185个国家的癌症数据统计显示,在女性癌症患者中卵巢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八位。与此同时,卵巢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在生殖系统肿瘤中致死率高居首位。由于卵巢癌起病隐蔽,确诊时约60%的患者已是癌症晚期,主要依靠手术治疗联合以铂类和紫杉醇类为主的化疗药物进行治疗,而卵巢癌患者容易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影响化疗效果进而导致不良预后。因此,急需寻求新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