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普遍认为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丢失,继发节段性不稳,引起椎体及椎间关节增生,导致脊髓受压和/或脊髓血供障碍并引起与之相关的脊髓功能障碍性疾病。本病起病较为隐匿,病程长短不一,临床表现差异大,早期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明显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CSM呈进行性加重趋势,造成肢体残废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多数医生认为一旦确定,除少数病例可行保守治疗外,多应早行手术治疗。多数临床报告提示,经减压、重建稳定手术治疗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比较满意。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因其减压彻底,对颈椎的生理功能影响小,已成为治疗颈椎伤病的主要术式之一。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植入自体髂骨块外,多种界面内固定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得到应用,钛质外科网(Titanium SurgicalMesh,TSM,以下简称“钛网”)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2004年1月~2008年3月采用钛网和自体髂骨块两种植入物经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5例,比较分析利用两种固定物时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资料以及神经功能改善等方面。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建立筛选病例,得到符合要求的病例65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钛网植入术联合AO钢板内固定术,B组自体髂骨块植入术联合AO钢板内固定术。术后平均随访14.1个月(12~18个月)。对两组分别从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影像学资料及神经功能改善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术中情况根据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来评价;术后并发症包括颈部、髂部和内固定并发症;分别在术后1周、3月、6月及术后1年的摄X线片,测量包括融合曲度、高度和融合率三方面;神经功能改善运用JOA改善率评价。结果显示:①A组钛网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分别为80.0±13.0min、65.4±10.1ml,低于B组自体髂骨块94.8±9.6 min、78.3±12.3ml,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1);②术后钛网组有1例钢板轻度侧移发生,自体髂骨组有3例出现螺钉松动,1例钢板轻度侧移。两组术后颈部无明显并发症出现。自体髂骨组供骨区疼痛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0.3%。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自体髂骨组高于钛网组,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于术后1周两组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3月相对于术后1周,术后1年相对于术后3月钛网组前凸Cobb角下降较自体髂骨组小,钛网组分别下降0.08°±0.84°、0.04°±0.68°,自体髂骨组为0.81°±0.64°、0.51°±0.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融合节段前缘高度HAB一致(P>0.05),但钛网组术后3月相对于术后1周,术后1年相对于术后3月其后缘高度HPB下降的程度较自体髂骨块组轻,钛网组分别下降0.21±0.34mm、0.12±0.26mm,自体髂骨组为1.46±0.49mm、0.72±0.38m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术后两组的JOA评分均有明显提高,不同时期JOA改善率无差异(P>0.05)。结果证明,钛网组在维持术后融合节段曲度和高度方面优于自体髂骨块组,而颈椎体后缘高度HPB的丢失会增加椎体前柱张力,更容易出现螺钉松动等并发症,进而影响融合率。自体髂骨块组因为增加了供骨区的取骨,使得手术时间、出血量增加,并且可能会导致供骨区的长期疼痛。所以虽然钛网植入术与自体髂骨块植入术都是前路减压治疗CSM的重要而有效地方法,但是钛网植入术在减小手术创伤、更好维持融合节段椎体后缘高度和前凸的同时,可以获得同样的临床效果,是治疗CSM的理想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