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旋律”在音乐上,是指乐曲中表现一个完整或相对完整的音乐思想,具有显著特征的、并处于重要地位的旋律。由于意识形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个国家总的文化走向,主旋律电影在整个中国电影格局中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的。从1987年3月“主旋律”的正式被提出,1988年首部主旋律电影——《巍巍昆仑》问世到今天主旋律电影在与好莱坞大片以及娱乐片的竞争中表现出的明显劣势,很明显主旋律电影已经不能再依赖国家的“大锅饭”。再加上电影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无疑将主旋律电影推入了一个更严峻的情势之中。类似于神话在叙事基本方面存在的惊人的相似,在众多的主旋律电影作品中同样也具有一个普遍近似的表层结构和基本相近的深层结构。在中国,作为走在类型化道路上的一个电影种类,主旋律电影已经初步具有了比较模式化的叙事体系和视听形象。但是不同于神话具有极其稳定的叙事结构特征,主旋律电影更容易受到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以一管窥全豹,在深受“文以载道”思想影响的中国,从主旋律电影叙事的既成模式和新出现的趋势和特征当中可以看出整个时代叙事的传承和变迁。从1988年的《巍巍昆仑》、1989年的《开国大典》、《百色起义》、1990年的《焦裕禄》、1991年的《开天辟地》、《周恩来》、1995年的《孔繁森》、1999年的《国歌》、《我的19199、《横空出世》、《紧急迫降》到2004年的《张思德》和2005年的《太行山上》,主旋律电影的表现题材还是比较广阔的。根据主旋律电影的表现题材的大致分类,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以《开国大典》、《我的19199、《鸦片战争》、《大决战》、《我的长征》等影片为例,对1987年以来的革命历史片进行回顾和梳理,通过影像运用、景别选择、听觉元素的选择、叙事视点的选择和运用等多方面对影片叙事进行解读,旨在总结其叙事的总体特征以及现阶段叙事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陷。本文认为,革命历史片的发展包含了一个由单一限制性叙事视点向全知、全局性非限制性叙事视点的转化过程,尽量将影像化历史解读为实在的历史,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一、平面的“教科书”式书写,取得了“教科书”无法比拟的意识形态效果。但是鉴于政治和商业的双重标准,革命历史片的叙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叙事视点的集体化、叙事语言的成规化和其叙事与观众接受心理之间存在偏差三个方面。第二部分以《周恩来》、《邓小平》、《邓小平·1928》等影片为例对伟人传记片的叙事进行分析,重点突出其在新的历史文化环境中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认为1987年以来伟人传记片的突出变化是生命视点的加入,正是这个变化将伟人还原为历史中的个体生命,使得宏观的历史体验与微观的生命体验相融合,从而具备更大的情感张力。另外关于伟人生活的细节化、私人化叙事更加表现出恢宏与细腻的融合。在影像风格的选择上,纪实风格仍然是主流,但镜头节奏较之革命历史片趋缓,更追求一种感伤风格,以期主流意识形态在影片中得到潜在化、情感化的表达,从而实现对现实意识形态建构的支持和依赖。第三部分以《冲出亚马逊》、《张思德》、《孔繁森》、《任长霞》、《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为例,分析当代英雄片中英雄叙事模式的变迁。本文认为当代英雄片中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开始出现了以《冲出亚马逊》和《张思德》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走向。其他题材当代英雄片的叙事视点也较早期同类影片有了显著变化,即“政治泛情化”和“意识形态潜在化”。这部分影片另一个特点是对英雄牺牲的侧重,而这其中可以看出当代英雄片叙事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叙事策略,就是用主人公的牺牲来取得叙事结构中对立力量的一种平衡。只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导意识形态希望通过电影传达自身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类型化最终只能是一种改良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