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伦理视域下《彷徨》的两个英译本比较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彷徨》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鲁迅先生于1924年至1925年期间创作的11篇短篇小说。《彷徨》出版之后,诸多学者翻译了其中的一些短篇小说。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尤其是作为国内英语爱好者的学习材料,在国内不断出版至今。威廉·莱尔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出于兴趣,他自发翻译了鲁迅小说集《彷徨》,并于1990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威廉·莱尔的译本作为海外诸多学校的学习教材,被广泛流传。虽然诸多学者对鲁迅作品《呐喊》译本关注和研究较多,对《彷徨》译本的研究却屈指可数。翻译中的伦理问题于21世纪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以安托瓦纳·贝尔曼、劳伦斯·韦努蒂、安东尼·皮姆以及切安德鲁·切斯特曼为代表的关于翻译伦理思想和理论较为突出。安德鲁·切斯特曼提出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以及承诺伦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伦理模式。本文以切斯特曼的五大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基础,对杨宪益夫妇、威廉·莱尔的《彷徨》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他们译本所体现的翻译伦理以及他们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以期给予译者在处理翻译伦理问题时一些启示以产出更加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再现伦理上,莱尔译本在再现内容和再现作者意图上比杨宪益夫妇译本表现得更好,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在再现原文风格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在服务伦理上,杨宪益夫妇主要服务于外文出版社,而莱尔主要服务于目标语读者。在交际伦理上,为了达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目的,杨宪益夫妇和莱尔都遵循目标语语法规则。在文化层面的翻译,杨宪益夫妇、莱尔都合理地采用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直译加注释以及意译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传达中国文化。在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上,杨宪益夫妇和莱尔表现相当。在翻译过程中,当再现伦理和期待规范发生冲突时,杨宪益夫妇和莱尔都使用交际伦理来调节,他们都将交际伦理放在了第一位,以促进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
其他文献
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原文节选自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编著的《善良之悖论:人类进化中道德与暴力的怪异关系》(The Goodness Paradox---The Strang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rtue and Violence in Human Nature)第二章。该著作将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探索了人类善良与邪
词类范畴化问题是语法研究的核心,而汉语等分析性语言缺乏严格的形态变化,概括词的兼类问题成为了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词类标注会影响词典编撰的义项设置、释义和配例,而逻辑思维过程词项作为词典中表达逻辑思维过程的词项具有多义性和语法多功能性,因此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基于现代语委语料库,研究逻辑思维过程词项在《汉英词典》(第三版)、《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及《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当今国际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慢人》是库切自2003年获诺贝尔奖后的首部作品。自本书出版以来,便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后现代理论,对《慢人》中的后现代性进行分析,聚焦于库切对作家创作困境以及普通人生存困境的关怀。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库切及其作品、国内外库切作品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本文的布局结构。正文部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从
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华人随即开始向美国移民。这些华人移民在美国逐渐形成了他们特有的一套生活方式。他们聚居在像是贫民窟一般的唐人街里,他们先是做淘金矿工,之后又做铁路工人、洗衣工、家庭佣人以及其它一些卑微的工作。他们遭遇了来自主流白人社会的歧视、种族主义,甚至是排斥。关于早期的华人移民有很多的负面描述,其中的一个谬见认为男性华人移民是白人女性潜在的性侵犯者,并且这一谬见还在某一时期引起了
自从“门罗宣言”以来,美国一直将拉丁美洲视作其“后院”并肆无忌惮地插手和主导拉美事务。奇怪的是,秘鲁作为美国“后院”中一个不起眼的、拉美的二流国家却敢于在IPC问题上向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美国说“不”,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并没有采取其惯用的手段,像之前对付其他同样违背美国意愿的拉美国家那样推翻其政权,相反美国却在IPC问题上同秘鲁妥协。本文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部分从秘鲁的视角出发,阐述秘鲁政府所采取的强
“哈佛歧视亚裔”案源于2014年,美国犹太裔律师爱德华·布鲁姆(Edward Blum)领导的“学生公平入学”组织指控哈佛大学为了族裔多元化而“平衡”掉优秀的亚裔申请者。该组织认为这种基于种族的“平权法案”录取政策违反了民权法。虽然许多华裔痛感自己是“平权法案”的受害者,然而美国却还有相当一部分华裔反对这个声称要帮助维护亚裔权力的组织,转而支持哈佛。本文主要探究这些华裔支持哈佛实行“平权法案”背后
汉语中的否定通常表达对某一场景或某一命题的否定,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词层面上表现为否定语素,如“不-”、“无-”和“非”;在句子层,汉语中的“不是”和“没有”等否定词通常被认为是传达否定意义的否定标记;在语篇层面,其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放在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句否定通常是指形式和意义都是否定的句子。例如,“他不是学生(ta bu shi xuesheng)”。但在汉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否定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节选自《压迫与抗争:美国劳工运动的前世今生》(BEATEN DOWN,WORKER UP: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American Labor)的第十八章。本书主要探讨了美国劳工运动史,所选章节主要讲述美国劳工在洛杉矶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颁布了《保留工人法案》、《基本工资法》等。该文本的翻译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劳动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闻层面的体现。主要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实践、著作、以及讲话当中。马克思在不断扬弃地吸纳了前人的思想之后,从而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人学观。本论文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报刊、活动、讲话等,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人学思想的内涵,试图理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实践完善以及当代阐释。本论文从
2015年,是CP文化在国内大爆发的一年。从2015年到2019年涌现出一大批热搜CP,粉丝圈掀起了一波围观CP的浪潮。CP文化从多方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在情感需求,其流行与发展与粉丝群体心理有着重要联系。在消费社会下,事物被符号化,人们消费CP并不是基于CP本身的功能,而是根据符号价值进行选择,以获得身份认同。媒介的发展改变了媒介消费的模式,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自由参与到CP生产与传播活动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