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qinshu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思奇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驱和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拓者,被誉为“哲学大众化第一人”。他以《大众哲学》作为里程碑,使得哲学成为芸芸众生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研究,不可忽略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就是艾思奇,所以对艾思奇学术思想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与当前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有关艾思奇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已经比比皆是,大都是针对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产生后的后期思想进行的研究,而对其“中国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及其产生的来源的研究却是一个欠缺,不免是对艾思奇哲学思想领域研究的一个遗憾。鉴于此,本论文主要是对艾思奇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来源进行研究和探讨,这也是本论文选题为“试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进行研究的一个创新之处,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对历史人物艾思奇的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不容忽视的是,研究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为框架,多多少少对其理论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理应在考虑到这一点的情况下对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来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本人的学术浅薄,因此,对于论文的写作实际上有不小的困难。但也正是有这样的困难,在困难中寻求突破,使这一研究有创新的理论产生,对自己既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提高。所以,我确定了对这一个选题方向进行研究。
  本论文通过日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两个路径分别对艾思奇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做出完整勾勒,并分析艾思奇批判吸收日本与苏联两种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径,进而探索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渊源。1927年和1930年,艾思奇两次到日本留学,由于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浓厚的兴趣,研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于是弃学回国。首先在上海开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工作。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回顾二十世纪日本、苏联及中国三个方面的哲学研究道路,然后把重点集中在中国哲学家艾思奇早期思想形成的渊源上。我们发现,日本和苏联的哲学思想可以归为两种不同类型,日本偏向于民间的、学术研究型,而苏联则偏向于官方的、政治意识形态型研究。在当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哲学思想对艾思奇哲学思想的形成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通过对日本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别阐述,进而分别与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各自对艾思奇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渊源。
  本论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或诠释路径的日本路径和苏联路径入手,揭示和阐述了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形成上的两个不同渊源。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使人们能够更加细致、准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宣传和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论研究任何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历史人物,都应该采取辩证唯物论的方法,即客观、辩证、实事求是的方法,与历史真相符合。另外还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艾思奇所著的文本以及有关研究艾思奇哲学思想的论文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将艾思奇作为研究对象时,回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分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研究艾思奇,主要是为了理论创新,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充分把握艾思奇的思想及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进步意义。
其他文献
宗教艺术研究在近几十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宗教艺术离形成一门学科还很远。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宗教艺术各个分支的研究不断深化推进,但缺乏整体性研究,学科理论构建才刚刚起步。要发展作为宗教艺术学研究体系核心的宗教艺术原理,对宗教艺术进行科学分类十分必要。本文就以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建筑为对象,从宗教学的角度出发,以宗教建筑的神圣性为基准,把宗教建筑分为抽象神域中心和具象神域中心两大类,并由此探讨
学位
本文旨在探讨淮南三王(王艮、王栋和王襞)的“乐学”思想。以往研究泰州学派时,多以重视百姓日用、狂荡疏略为普遍印象,或谓心斋跻阳明学为禅,或谓其乐学思想导致狂禅之风。这些言论表面看来虽似没有争议,但深究后不免发现存在着许多矛盾。例如王艮之后继者中既有王栋的笃实,又有王襞的不羁。而关于“乐学”思想,王艮论乐虽云不费丝毫力气,却格外重视修身正己,他虽主张“现成良知”,却存在着“良知有蔽”的质疑。王栋继承
学位
学位
学位
本文抓住《韩非子》书的政治思想线索“刑德(赏罚)”二柄说,基於其“法术势”的政治理念,主要用内证法来考察《韩非子》对孔子的态度和立埸。文章认爲,在《韩非子》批判儒家的理念中,对孔子与对後儒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韩非子》书一方面把孔子尊君维上,重视等级制度,深谙“刑柄”的政治原理并善於运用在实际政治领域的优点描绘出来;同时揭露孔子以品德而非实功作爲行赏标准,提倡坏《韩非子》法术势观点的君臣同道、上正
陶渊明的诗文饱含生命智慧,他以诗人之灵性、哲人之睿智、凡人之真情融注诗文于整个生命境界之中。诗人重视精神完善,在人与外界的接触中不断进行心态平衡,协调成内在的人生美感方式。本文论述陶渊明的生命智慧,强调陶诗是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写照和生命智慧的结晶。陶渊明诗文中对于自然生命、对于个体生命的思考,是深刻而且独到的。既打上深深的时代印记,又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文无所不在地渗透着崇尚生命的思维方式
学位
云南民族题材电影是我国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如何处理云南地域性的“小众”文化与大众消费之间的关系,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云南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有关电影研究的著作和相关论著越来越多,但是与其它类型电影著作相比,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云南民族题材电影的研究论述就更少了。本论文由此入手,对云南民族电影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传统民族电
在西方社会斗牛是指人与牛斗,往往给人血腥和暴力的感受;在东方社会所说的斗牛则是牛与牛斗,以惊心动魄的斗牛场面深入人心。牛在西南少数中是一个醒目的民族符号,西南地区的人们在农耕生产的过程中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正是在这农耕文化的影响下,对牛的崇敬与热爱,造就了与西班牙截然不同的斗牛方式。在西南地区爱好斗牛的民族有很多,其中有苗族、彝族、侗族、布依族等,其中闻名全国的“牛王中的牛王”擎天柱,就是来自石
学位
无论是“回到马克思”,还是“与马克思同行”,都无法回避今天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理论困境,主要是繁茂的“学术性”掩盖了哲学的现实性,庸俗的现实性遮蔽着哲学的本真性,克服这样的窘境,需要我们重思马克思哲学的现实向度。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从“实践(Praxis)”的角度窥视到马克思哲学现实向度的全幅内涵,使我们更加清楚地洞悉马克思哲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对待青年的根本观点和引导、教育青年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过马克思主义者的传承而发展,并始终处在不断地发展运动之中。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通过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使其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中国化。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