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探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重点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对"利益冲突"理论进行剖析,对于当初实施分业经营的真正原因和基础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了分业经营所适用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如果我们所面对的经济金融环境变化了,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发达的金融市场,在这里信息的传播和获取迅速、充分,竞争也非常激烈,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键之处不在于混业经营就一定会使商业银行为谋取自身私利而采取违规的操作,而在于是否有一个健全、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良好的信息披露制度为金融行为提供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为此重点分析了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理论根源和金融混业经营的本质.由于我们国家现阶段的特殊国情,中国在当前必须仍然坚持分业经营的基本格局,这是维护中国金融经济安全的保证.因为中国还不具备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实施混业经营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只有消除了混业经营的阻滞因素,才能真正过渡到这种经营模式上去.但是文章指出混业经营是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需为此做好准备工作.因为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的金融业不是孤立的,它要受到整个国际金融体系的影响.中国金融趋向混业经营是市场一体化和适应国际竞争的内在要求.并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改革当然包括金融业改革应当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文章说明,"渐进式"改革的金融业经营模式最终转变可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首先维持金融分业经营总体格局,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和政策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边规范边放松管制,对原先业务范围过窄的要适度放松,对相对风险较小、绩效明显的业务交叉或混业优先考虑.最后,最终过渡到近似美国的混业经营模式,这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与美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而德国式的全能银行制度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作者针对当前的一些具体问题,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从而为实现长期的混业经营作好准备.
其他文献
银行并购这一经济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各国银行业和政府在世纪之交,面向新的世界经济增长前景和竞争所作出的战略性调整,展示了21世纪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态势.中国的全球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世界各国陆续展开以利率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利率市场化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等方面有着
当前通信市场发展呈现出饱和状态,数据服务和宽带服务成为通信企业主要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求通信企业全面发展降本增效业务,使得通信企业之间面临的竞争压力增大.从竞
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各类企业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同时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会计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的应用替代传统手工会计,
随着餐饮业竞争力的逐步攀升,成本水平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参考因素,合理进行公司成本的控制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对确保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重要.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作为影响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该环节的实施效果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关系到企业应对市
在国内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之下,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推进,建筑工程企业皆获得了机遇和挑战,进而导致国内的建筑行业市场竟争愈发激烈,建筑工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实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双基础、双报告、双体系的会计核算模式,对高校财务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高校财务信息化水平,本
签订经济合同是企业进行业务活动的重要环节,经济合同的财务风险来源于实施经济合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合同签订环节有效管控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本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