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信用评级机构备受公众关注。各界声音中,不仅有对信用评级机构发布的信用评级质量的质疑,也有对三大评级机构的“霸权主义”的斥责,更有对三大评级机构对危机的推波助澜的批判。尽管评级机构一再强调声誉激励机制对行业的自律作用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利益冲突的规制作用。但是在“发行人付费”下,利益冲突从未停止过。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NRSRO的授权,不仅加深了监管者对信用评级的依赖,助长了信用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更是对“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利益冲突的雪上加霜。危机后,尽管美国监管者频频发布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规制文件及法规,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信用评级行业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模式仍将继续,本文是在这种模式下,将声誉机制与市场结构相结合,研究不同市场结构下声誉机制发挥的作用,并对信用评级行业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目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创新与不足。并结合本文的研究主题对国内外信用评级相关领域的文献作了简要归纳。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声誉激励机制与利益冲突的文献;第二,市场结构与利益冲突的文献;第三:利益冲突与评级报告质量的文献。第二部分,信用评级行业现状分析。首先对信用评级行业的起源及发展做了简要介绍,然后从付费模式看信用评级行业的利益冲突来源,在“投资者付费”模式下,声誉激励机制对信用评级行业起到很好的行业自律,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倾向于提高发行人的信用等级;接着阐述了美国的NRSRO制度与市场结构。在NRSRO制度下,监管者对评级机构的依赖加重了利益冲突,更使得声誉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自律作用大大降低;再接着研究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与NRSRO制度带来的利益冲突使得声誉激励机制对评级行业自律作用的失效,驳斥了信用评级机构一直引用声誉机制应对公众质疑的做法。最后总结了美国监管者对信用评级行业的监管的文件及法规。第三部分,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利益冲突研究。首先提出了模型的假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评级机构的利润函数进行了分析,指出评级机构的利润一方面由评级费用构成另一方面由声誉带来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然后分别研究在有无评级机构情况下,发行人与投资者的利润函数;在研究了评级机构、发行人、投资者的利润函数的基础上,就开始对市场结构及声誉机制对评级报告质量进行研究。首先假设不存在评级购买时,即假设没有利益冲突评级机构在可以控制其评级精度时,研究“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对坏企业与好企业的最优选择问题。然后放松利益冲突让模型更接近实际,研究评级机构在存在利益冲突下的利润最大化选择。第四部分,竞争性市场结构下利益冲突研究。首先指出竞争性市场结构与垄断性市场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评级机构可以自由选择信用评级机构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然后对发行人的利润函数做了分析,分别对存在评级购买以及不存在评级购买时,评级机构的利润最大化选择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接着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研究对象,对社会的福利函数做了定义。得出在以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视角下,信用评级的评级费用应当为0,即信息的交易成本为0,市场能够对发行人的好于坏做出区别,此时市场效率达到最大化,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然后结合第三章和第四章,对评级报告的质量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市场结构下市场效率的大小。第五部分,首先研究了声誉机制发挥不同作用时,监管者对市场结构选择。然后着重分析了中国当前市场结构及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应选择垄断性市场结构。第六部分,总结本文得出的结论并对监管者提出几点关于信用评级行业的改革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