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素质是我国本土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内在结构是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和训练的基础。社会公众对心理素质好坏判断的相对一致,表明公众心理素质的判断标准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其结构的探明不仅能够深化心理素质的研究,而且为心理素质的训练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探讨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的结构和发展特点获得心理素质及其训练的重要指标,并通过这些判断标准的内在含义的领悟中设计心理素质训练的训练方法。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初步构建出符合公众实际的心理素质判断标准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3次结构式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心理素质好坏判断标准的结构,形成正式问卷,并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以982名从业人员与学生为研究被试,调查了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的发展特点。同时在对这些判断标准内在含义的领悟中,结合经典解读和内证试验,设计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本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是个3因素结构,它包括3个维度: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2)本研究编制的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问卷是一个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3)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在发展各阶段中只是对这3个因素强调重点不同。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的发展特点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人们愈加看重调适能力的趋势。(4)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性别和职业差异不显著。(5)根据对心理素质判断标准含义的领悟、经典解读、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提炼,我们认为公众心理素质判断标准的实质是心态。心态是人意识活动的精微状态。(6)从心态的调试出发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是心理素质提升的重要训练方法。它是以中国文化影响下的共同意识结构和复杂性系统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训练中试图使个体的意识活动的各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进行重组和有序化,并在这个过程中化解心理症状(7)训练以自助为主、指导为辅的方式进行训练具有整体转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