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需求在人类生存、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人的自然属性看,人类生命要延续,就必须不断地从外部世界补充各种能量,补充生命能量的需求构成了人类最原初的需求;而人的需求亦是一种意识到的欲望、目的、情感等能动的心理机制,它超越生存本能成为制导活动的内驱力。正如马克思所提到的“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求和为了需求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就此意义而言,需求是人的活动动机和目的的原始依据。换言之,人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源自于内心的意愿和旨趣,表达了主体的一种缺失和等待状态,从应然状态上讲具有最大的真实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导致西方社会结构及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境域中,被欧美“新左派”运动奉为“先知”和“思想守护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赫伯特·马尔库塞以美国社会为实例,将其批判的目光投注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投注于社会现实中人的问题,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1964年《单向度的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他的思想经过海德格尔、黑格尔、马克思以及弗洛伊德的环节最终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作为一种哲学理论,马尔库塞的思想体系以“主体性原则”为骨架,属于严格的人本主义;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因为它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的尊严,尊重人的价值,而归入人道主义,这显示出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人的深切关注,这也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鉴于人在一定情况下被物化为工具的现象不可能完全消失,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基于强调人的自主性、人的价值与尊严,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全面批判。这种批判在资本主义的各个层面广泛展开,触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微观领域,由此引发人们对当下生活方式的质疑,生活价值与意义问题再次成为现代人思考的主题。而马尔库塞基于个人本位的微观角度的批判方式构成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底色。本文试图从发达工业社会中的一个微观领域——人的需求——作为切入点展开述评。马尔库塞身处于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且经历了一场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新科技革命,由此也带来了普遍的经济繁荣。但是,他并没有被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繁荣所遮蔽,理论上在继承了马克思的需求异化、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和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基础上,看到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植根于消费需求之上的全面融合的社会,即不再压制需求,而是仰仗制造需求来维持其统治的长存,这种需求马尔库塞称之为“虚假需求”。而人的真实需求即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却丧失了,这自然而然就形成社会控制和社会凝聚的新的更有效和更令人愉快的形式——资本主义一体化。本文旨在从分析马尔库塞关于发达工业社会性质的观点入手,通过对马尔库塞“虚假需求”理论与马克思“需求异化”观差异的比较,管窥“虚假需求”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