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帝内经》给了我们学习中医的思想基础,仲景书赋予我们规矩准绳,后世医家则提供了圆机活法。从唐容川留给我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其以《内经》为本,以仲景书为用,参合己见,注重临床,一线贯穿,给了我们难能可贵的研究史料和方向。本文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从唐容川医学思想探究入手,过渡到唐容川伤寒学术思想的研究,并阐释了其在临床上对伤寒用方用药的拓展。文献综述部分搜集了近十几年关于唐容川学术研究的文章和一些医著中关于唐容川的评价,总结归纳出近年关于唐容川思想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存在的问题,以资借鉴。近代医学思想史著作多将唐容川归为中西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十几年的研究方向也多专注于《血证论》,关于其伤寒学术思想却很少有人涉及。论文正文部分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唐容川医学思想基础。主要以其《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两部著作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其基本的医学思想观点,有以下四条:①脏腑形迹和气化相结合,注重气化相通,②阴阳水火气血的辩证关系,③唐容川对三焦的独特认识,④对“冲脉、血室”的认识。其中“气化相通”是笔者通过对唐容川的著作进行详细分析归纳总结所提出。下篇为唐容川伤寒学术思想。承接上篇,以《伤寒论浅注补正》《血证论》《本草问答》等著作为基础,归纳总结出其伤寒学术特色和意义。本篇分三部分。第—部分为其对六气、六经的阐释,尤其是对标本中气和六经丌阖枢的理解,见其融合脏腑经络形迹与气化的特色。此部分还逐一论述了唐容川关于六经病的认识,联系《伤寒论》具体条文,总结出其内涵,为第二部分对脉证的阐释做好铺垫。从整体联系的角度看《伤寒论》是唐容川又一大特色,笔者将其总结为“六经气化相通”和“少阳三焦联系上下内外、气化相通”,丰富了《伤寒论》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其学术思想在《伤寒论》脉证研究中的具体运用,详细论述其独具特色的伤寒脉法和对病证、病机的阐释,如脉分气血、气血同病、结而为病、冲气为病等。体现了其以形迹为基础,气化相通为精髓的思想特色。第三部分是其对《伤寒论》的用方用药的发展。结合《本草问答》《血证论》,阐述了其研究伤寒用药以形气论功效、以六气论功效的特色以及其如何把握经方的精髓,将经方加减灵活运用于临床。唐容川以仲景学术为本,注重中西汇通,采用印证补充、整体联系、气化相通等方法,以平实而又敢于创新的学风,发展了《伤寒论》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