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城市规模的扩大,搬迁企业原址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重庆市某搬迁企业原址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场地土壤物化特性和重金属铅分布,评估了高浓度铅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健康风险;同时,研究了高浓度铅污染土壤中加入碳酸钙、过磷酸钙、膨润土和沸石化学固定剂并稳定60天后,Pb的化学形态、毒性浸出量以及淋溶特性的变化,分析了化学固定剂降低Pb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的可行性,得出以下主要的研究结论。①搬迁企业场地的土壤特征分析与环境风险评估该污染企业多年的投产,导致原址场地土壤遭受了重金属铅的严重污染。除废铅堆放处采样点,其他采样点处土壤断面重金属铅含量大体上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采样点处底土层(60~100cm)重金属铅的迁移率均大于0.45,土壤中重金属铅有继续向下迁移的可能性。断面重金属铅的形态分布也基本呈现出表聚性特征。但是,由于土壤遭受了高浓度铅的污染和场地多为砂质回填土,土壤重金属铅形态含量并未与土壤pH、有机碳含量以及总磷含量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采用土壤修复行动值进行环境风险评估的结果表明:各采样点Pi值均大于1,最大值为78,Pi值变化范围表层(5~20cm)为7~61、心土层(20~60cm)为6~76、底土层(60~100cm)为3~78,各采样点处土壤均受到重金属铅的严重污染。②场地土壤铅污染的化学固定修复试验研究污染土壤中Pb各形态含量顺序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结合态>酸可提取态,其中残渣态Pb占总量的比例最大,在60%以上,酸可提取态Pb占总量的比例最小,在4%左右,有机结合态Pb和铁锰氧化结合Pb含量基本相当。高浓度铅污染土壤加入化学固定剂稳定60天后,其中投加碳酸钙、膨润土和沸石使土壤pH升高。在高浓度Pb污染土壤中,投加碳酸钙、过磷酸钙、膨润土和沸石后,酸可提取态Pb浓度下降明显,残渣态Pb浓度总体增高,不同处理均有一定的固定效果,其中过磷酸钙处理的效果明显,对高浓度Pb污染土壤具有较大的固定修复潜力。③土壤化学固定修复环境评估高浓度铅污染土壤中加入固定剂碳酸钙、过磷酸钙、膨润土和沸石稳定60天后,与未加任何固定剂的对照组相比,土壤中Pb的毒性浸出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67.46%、89.24%、79.88%、80.90%,固定剂固定容量分别为1.33、2.81、1.58、1.60,其中,过磷酸钙处理Pb的毒性浸出量的最小,并且固定容量也是最大。用H2SO4和HNO3混合液模拟酸雨环境(pH为4.5)对上述修复后土壤进行淋溶,与对照组相比,土壤淋出液中pH、电导率EC总体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各处理组土壤Pb的累积淋出液量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76.88%、98.32%、90.85%、72.25%,其中,过磷酸钙处理土壤Pb的淋出量降低幅度最大;但是,与淋溶前相比,淋溶后土壤pH降低,各处理土壤重金属铅的酸可提取态含量显著增加,即重金属铅的生物可以利用性和移动性增加,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与在蒸馏水中培养相比,采用经化学固定剂处理的土壤淋出液培养,后者对绿豆、墨西哥玉米、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延缓或推迟种子萌发和生长时间,其中未加固定剂的对照组淋出液对种子影响最大,而过磷酸钙处理组的淋出液影响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