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和新多元主义的兴起促使美国开始实施“平权法案”。平权法案意在通过法律形式对少数族裔、妇女等历史上被排斥的群体给予关照,以纠正历史不公。因此,美国许多高校硬性规定招收各族裔学生的比例(配额制),哈佛大学更是从不避讳自己在录取过程中将种族因素纳入考量的事实,因此引发了“系统性歧视”的争议。延续多年的哈佛大学歧视案更是凸显了这一争议的社会影响:2014年开始,大学生公平入学组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和新多元主义的兴起促使美国开始实施“平权法案”。平权法案意在通过法律形式对少数族裔、妇女等历史上被排斥的群体给予关照,以纠正历史不公。因此,美国许多高校硬性规定招收各族裔学生的比例(配额制),哈佛大学更是从不避讳自己在录取过程中将种族因素纳入考量的事实,因此引发了“系统性歧视”的争议。延续多年的哈佛大学歧视案更是凸显了这一争议的社会影响:2014年开始,大学生公平入学组织(SFFA)指控哈佛大学在制度上歧视亚裔美国人,此案引起了众多媒体与亚裔组织的关注,社会影响巨大。2019年10月,波士顿联邦法院判定哈佛大学胜诉。一些亚裔将这一裁决解读为美国教育界依旧支持以平权法案为基础的入学机制,亚裔学生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受此入学系统的影响并遭受“系统性”歧视。本文以哈佛大学入学歧视案为研究对象,探究亚裔反对哈佛实行“配额制”招生制度的原因。首先,哈佛大学实行的配额入学制被认为法律基础薄弱。它以牺牲亚裔利益来实现的种族多样性实质上违宪;其次,哈佛入学机制对有资质的亚裔学生造成了逆向歧视;第三,亚裔认为哈佛入学机制违背了机会平等原则从而限制了他们的未来发展。哈佛大学作为美国顶尖名校,其政策以及未来动向将对美国整个教育环境具有示范性意义。因此,了解亚裔在哈佛歧视案中的立场及其原因有助于了解当前美国高校招生中的族裔公平现状。本文期望借由对哈佛大学入学歧视案的分析,促使相关学者进一步了解美国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其他文献
自从“门罗宣言”以来,美国一直将拉丁美洲视作其“后院”并肆无忌惮地插手和主导拉美事务。奇怪的是,秘鲁作为美国“后院”中一个不起眼的、拉美的二流国家却敢于在IPC问题上向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美国说“不”,出乎意料的是,美国并没有采取其惯用的手段,像之前对付其他同样违背美国意愿的拉美国家那样推翻其政权,相反美国却在IPC问题上同秘鲁妥协。本文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部分从秘鲁的视角出发,阐述秘鲁政府所采取的强
“哈佛歧视亚裔”案源于2014年,美国犹太裔律师爱德华·布鲁姆(Edward Blum)领导的“学生公平入学”组织指控哈佛大学为了族裔多元化而“平衡”掉优秀的亚裔申请者。该组织认为这种基于种族的“平权法案”录取政策违反了民权法。虽然许多华裔痛感自己是“平权法案”的受害者,然而美国却还有相当一部分华裔反对这个声称要帮助维护亚裔权力的组织,转而支持哈佛。本文主要探究这些华裔支持哈佛实行“平权法案”背后
汉语中的否定通常表达对某一场景或某一命题的否定,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词层面上表现为否定语素,如“不-”、“无-”和“非”;在句子层,汉语中的“不是”和“没有”等否定词通常被认为是传达否定意义的否定标记;在语篇层面,其否定的范围和焦点要放在语境中才能被理解。句否定通常是指形式和意义都是否定的句子。例如,“他不是学生(ta bu shi xuesheng)”。但在汉语中还存在一些特殊否定
本次翻译实践的原文节选自《压迫与抗争:美国劳工运动的前世今生》(BEATEN DOWN,WORKER UP: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American Labor)的第十八章。本书主要探讨了美国劳工运动史,所选章节主要讲述美国劳工在洛杉矶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颁布了《保留工人法案》、《基本工资法》等。该文本的翻译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劳动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闻层面的体现。主要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新闻实践、著作、以及讲话当中。马克思在不断扬弃地吸纳了前人的思想之后,从而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人学观。本论文的研究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后世马克思主义者的报刊、活动、讲话等,探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人学思想的内涵,试图理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来源、实践完善以及当代阐释。本论文从
2015年,是CP文化在国内大爆发的一年。从2015年到2019年涌现出一大批热搜CP,粉丝圈掀起了一波围观CP的浪潮。CP文化从多方面满足了当代年轻人的内在情感需求,其流行与发展与粉丝群体心理有着重要联系。在消费社会下,事物被符号化,人们消费CP并不是基于CP本身的功能,而是根据符号价值进行选择,以获得身份认同。媒介的发展改变了媒介消费的模式,使得普通大众也能够自由参与到CP生产与传播活动中。本
《彷徨》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鲁迅先生于1924年至1925年期间创作的11篇短篇小说。《彷徨》出版之后,诸多学者翻译了其中的一些短篇小说。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尤其是作为国内英语爱好者的学习材料,在国内不断出版至今。威廉·莱尔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出于兴趣,他自发翻译了鲁迅小说集《彷徨》,并于1990年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威廉·莱尔的译本作为海外诸多学校
美国《信息自由法案》正式颁布于1966年,其目的是敦促政府机构向公众披露他们所持有的信息,例如文件和档案等,以实现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和制衡。50年来该法案被修订多次,本文通过分析该法案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和布什政府时期的修订内容,结合历史背景,证明对比威廉·克林顿时期,该法案在乔治·沃克·布什政府时期更加具有独特性,即在遵循历史潮流开放政府的同时,却加大了信息的保密度。本文主体部分共三章:第一个章节通过
纪实文学是基于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人物与真实事件,通过研究西方人笔下的有关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纪实文学,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和传播自己的文化。“西方人看中国”文化游记丛书第一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华的四位外国作家所著,他们以比较客观的笔调,对中国的文化、风俗、人情等作出了写实的描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1.进入新时期此类被译介的纪实文学作品主题内容和原因;2.西方人撰写的有关中国的英文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市建设加快,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建筑物越来越密集,导致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城市的生活条件以及绿色空间。2017年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城市绿地》白皮书。这份白皮书阐述了联邦政府未来在城市绿化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并介绍了已获得通过的下一步政府工作方案。笔者想借此翻译项目,通过介绍德国政府对城市绿地采取的措施,促进我国城市绿地的保护和发展。同时笔者也希望本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