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取得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国以后的民族工作也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地区发展差距,长期生活在边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相对发展滞后的事实。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民族政治格局也受到“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民族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胡锦涛在2005年5月27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在现代性普遍发展过程中,认同危机作为自我身份感丧失的一般表现,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民族认同的发展,在民族意识和民族利益诉求不断高涨下,民族认同能否始终与“我们是中华民族”保持更广泛的一致,并向着“国家认同”方向发展,对这个问题必须进行民族发展政治学的解析,对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同一性进行理论反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在存在原有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又产生了经济、地域发展差异的今天,更需要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放到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大语境中去,放到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面临着广泛的现代性认同危机的背景中去,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实质是一个民族发展政治的趋向和道路问题,是解决民族发展问题的关键论题。这需要梳理民族发展的政治理路和内在逻辑,推动少数民族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发展。本文从民族发展的视角,试着站在政治学的理论高度,运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借鉴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结论,就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涵义进行了深刻的比较和探讨;力图通过民族文化实体说、身分认同理论、国家发展模式以及权力认同结构等典型认同理论介绍西方学者关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理论构想,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个案分析及前苏、南实行民族自决的理论对西方国家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进行实践分析。此外,本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国家独立的理论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梳理我国的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理论发展,以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拨乱反正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四个时期为线索,探索党对民族问题的实践,着重深刻地分析了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产生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矛盾及危机,从而在此基础上去探讨和找寻引导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发展的政策路径选择。本文构建了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以理论演进为主线的结构体系,在翔实而丰富的新内容中,蕴涵着作者提出的视角独特的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