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提炼出来的最通俗、最简练、最生动、最形象、最实用的大众化语言。培根曾说:“一个民族的天才、机智和精神都可以在它的谚语中找到。”高尔基说:“谚语和民歌都是简短的,可是它们所包含的智慧和感情,却够写出整本书来。”由此可见,谚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感情和经验,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传播民族文化思想方面具有其他文学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谚语的理解和翻译十分重要。 当今,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人们交往的频繁都是以往任何时代所不可比拟的。这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中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历史经验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文化需要交流,人们需要沟通。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相互学习,增进了解;只有通过交流,我们才能充分发挥人类智慧,共享文明成果。而翻译为各国、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谚语既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而谚语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谚语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达的语言,两者都拥有大量的谚语。长期以来对于英汉谚语的翻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从保持原文特色,输入异国情调,丰富本国语言的角度出发,竭力主张直译;而另一些人则侧重考虑译文的修辞效 AbshoCt v*MM果和读者的感受,积极推崇意译,而忽视直译特有的表现力。反映在英汉谚语翻译上的这两种见解,虽各有可取之处,但似乎也有点偏执,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水乳交融:只要不影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我们应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方法,把原文的形象、内容、形式和风格都输入到译文中去,努力减少翻译中的损失。因为,谚语翻译不仅是翻译意思,更重要的是给译入语读者输入最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具有独自民族特征的谚语,若简单地采用直译,双方语言都难以理解,翻译时需附加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脚注或尾注,点出谚语的寓意:英汉两种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往往造成谚语的不对应而出现空缺项,这就只能意译。总之,英汉谚语互译时,既要遵循翻译原则,又要有灵活性。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谚语中,有时喻体相似甚至相同,设喻形式也几乎一模一样,然而其喻意竟然相异乃至相反,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翻译时特别危险,一不小心,就会蹈入“陷阶”。 谚语翻译的艰巨性为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译者要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过硬的双语能力,因为,译者的第一个困难就是对原文的理解;原文即使很容易,也总含有若干译入语读者不易了解的东西,这又使深入了解外国文化成为十分必要。同样,译者还得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地把两种文化加以比较。他在寻找与原文相当的“对等词”的过程中,就要作一番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作用、范围、情感色彩,影响等等都相当。 本文共分五章:其中第三、四章是本文的重点。 第一章为简介,论述了研究英汉谚语翻译的重要性,简要回顾了英汉谚语翻译的历史,介绍了本文的章节组成,阐明了论文的观点:英汉谚语翻译应尽可能采用直译法,必要时,才可使用直译加注或意译法,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第二章对谚语和文化的定义以及跨文化交际与谚语翻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建立了全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也讨论了谚语的起源问题:人民的生活体验、文学作品、宗教和社会歧视,目的是为译入语读者展示谚语所富有的多彩的文化特色。 第三章重点探讨了英汉谚语常采用的修辞手段,以使人们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表达他们的思想、描述他们的生活方式及交际的。透彻了解谚——语中的修辞手段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谚语,从而进行忠实的、合乎语言习惯的翻译。 第四章作者首先阐明,谚语翻译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但是,谚语的翻译也有局限性,容易掉入“陷阶\然后,作者探讨了谚语翻译应采取的方法,最后为译者提出了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第五章总结了全文研究的内容,分析了本研究对跨文化交际及翻译的启示。谚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因而谚语翻译应尽量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