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铈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除砷的试验研究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废弃稀土抛光粉的资源化利用以及高效除砷吸附材料开发与应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废弃稀土抛光粉的改性方法以及纳米级水合氧化铈的制备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稀土铈基吸附材料(Ce-La,Nano-HCO)对水中的As(III)和As(V)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的吸附条件,并进一步揭示了反应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硫酸-加热-碱中和-沉淀方法可以有效地将废弃稀土抛光粉改性制备出具有良好除砷性能的新型吸附材料Ce-La,其对As(III)和As(V)的吸附容量同原材料相比分别提高了近60和25倍;在常规的化学沉淀方法中导入超声波分散处理法制备环节可以制备出纳米级水合氧化铈Nano-HCO;(2)Ce-La吸附材料在pH8左右时对As(III)的吸附性能最佳,而在酸性偏中性时对As(V)的吸附容量最高;(3)Ce-La吸附剂可以在较高浓度的常见共存组分(PO43-离子除外)共存下使用,并能保持较高的砷去除率;Ce-La对As(III)的吸附行为以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式为主,而对As(V)的吸附行为则以Langmuir方式为主;(4)在不同pH下Nano-HCO吸附As(III)的最大平衡饱和吸附容量同非纳米级HCO吸附剂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在pH4~10范围内对As(III)的吸附效果很稳定;反应开始阶段的吸附速率非常快,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达到平衡;Nano-HCO吸附砷的行为可很好地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式进行拟合;(5)采用FTIR和电位滴定法进行的分析结果说明可以推断稀土铈基吸附材料对含氧砷酸根的吸附过程中,材料表面的-OH基团起了主要作用,吸附反应过程中伴有砷离子与羟基在吸附材料表面上的相互交换取代,说明表面络合和离子交换作用协同发生,反应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
其他文献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MCMB)是目前工业化使用的、综合性能优越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电解液适应性好、循环稳定性高、倍率性能好等特点。但目前一般只能制备10-50μm粒径的MCMB,其电化学性能、尤其是大电流性能尚需进一步提高。本研究着眼于小粒径MCMB的制备。以中间相萘沥青(AR-MP)为原料,采用乳化-悬浮法,通过控制原料粒度、乳化剂/原料配比、成球温度、时间等参数得到不同粒径分布的中间相沥青
本文针对铝/钢异种金属焊接过程中接头界面上微观组织演变机理的分析难题,以脉冲旁路耦合电弧GMAW(Pulsed Double-electrode gas metal arc welding,Pulsed DE-GMAW)方法对铝/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开展在我国仅有十余年历史,其理论、实践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尤其是对海洋环境保护领域的实践分析更是没有全面、详尽的研究。本文重点围绕海域使用论
本文以α淀粉和磷酸二氢铝作为添加粘结剂,分别与硅溶胶和白乳胶、CMC等基础粘结剂结合添加到铝矾土熟料涂料中,制得真空负压壳型铸造型壳试样。研究了两种添加粘结剂的加入
金属三明治板结构是由上下两个面板和连接两个面板的芯板组成的具有中空夹层的结构。由于中空夹层的存在使得三明治板具有较低的质量、较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同时三明治板在
将稀土材料的功能性与应用需求紧密结合,开发多种新型稀土材料,是促进稀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采用具有工艺流程简单和晶体无缺陷的熔盐电解法来制备Sm基化合物并实现其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建筑需求量猛增,建筑能耗也日渐成为我国能耗大户。发展可持续建筑,推进建筑节能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村镇住宅在我国整个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