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背后的末世乱象——《儒林外史》中的教育世界论析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fei666_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榜上有名的一部现实主义讽刺小说,被鲁迅誉为“伟大”而又难懂的一部书。自其成书以来,学术界对它的研究一直不断。但是,研究者们多着眼于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讨论,论述其教育意义的文章尚属罕见,就其教育世界的专题性研究更属阙如。有鉴于此,笔者希望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方面的理论,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进行分析。其中,研究对象的拓宽,研究视野的下移,以及研究理论的多元化,也与当前教育史学研究的新趋势相符合。  基于以上认识,论文将通过描述书中的典型人物,分析《儒林外史》一书所展示的教育世界。论文从多方面分析了书中人物的形象,并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作者对封建末期腐朽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士子们扭曲灵魂的同情,最后,结合现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具体来说,论文主要分成以下五个部分:  引言,分为选题缘由、文献综述、课题研究新意、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选题意义六个方面。  第一部分,本文针对《儒林外史》成书时期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历史溯源。虽然在清初的康雍乾三朝,物质经济的发展达到巅峰,但是这个时期文化的控制过于严苛,引发文人的强烈不满,导致社会上出现了不少的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另外,从吴敬梓思想背景的角度来看,吴敬梓出身名门,但科举屡屡失利,加之受到进步思想家的影响,最终促成了《儒林外史》这部巨著的问世。  第二部分,对《儒林外史》中典型人物形象的考察,展示了科举制度下的教育世界。笔者主要选取了八个人物进行描写,并进行两两分组。有由周进、范进为代表的痴迷科举的腐儒群体,也有以匡超人、牛浦郎为代表的下层群体,还有以杜氏兄弟为代表的没落贵族以及鲁小姐、沈琼枝这两位雅俗殊途的书香女性。通过对这些人物思想与行为特点的简要梳理,展示了科举制度下不同出身、阶层之人物的精神世界。  第三部分,采借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种学科的相关理论,针对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教育现象进行了分析。具体而言,从教育目的、教学形式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封建传统教育的僵化所造成的教育失败;从从众心理、自我效能感、动机等方面分析了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心理以及书中不同的人物产生不同结局的原因;从社会冲突论、互动论和社会群体关系的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社会的强烈冲突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群体差异。  第四部分,首先,点明了作者对繁华盛世背后的封建制度的批判;其次,对吴敬梓生活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但仍可以具有清明的思想表示肯定;最后,以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教育危机作为现代教育的警示牌,提出建议:避免教育观念的僵化;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正确选择教育评价方式。
其他文献
有人认为,新闻工作专业性很强,必须严格按新闻规律办事,不该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政治性很强,只须根据政治需要做好新闻宣传就行了。这两种倾
2011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以后,给监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减刑条例的变更给服刑人员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进而影响了监狱的监管工作。服刑人员作为
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仍被认为是一门充满危机的科学,究其根源就在于心理学至今尚未确立真正适于自身特性的方法论.心理学历史上出现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种取向的研究.
该论文将研究定位于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这一层面,提出了一套学教并重教学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操作的具体办法.该办法对学习者分析的操作涉及资源库,分析时机,操作步骤等三大块.
该文以三个平面理论为指导,多层次、多角度地考察了"被"字句中"被"字及其宾语的有无和"被"字句的句式功能.论文把句法、语义和语用相结合,把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把定量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讯息变化不休,如网络一样覆盖着人们的学习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习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这对传统的生活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学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