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吸毒、性途径在传播HIV的同时,也会传播HCV和HEV等病毒,同时也会传播梅毒等性病,一个患者如果同时感染几种病原体,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加速患者的死亡。广西是HIV高流行区,以前的研究多为合并某个单独病原体如乙肝、丙肝病毒等,研究HIV患者同时感染若干个病原体的报道并不多见,为此我们对来自广西的497例HIV患者进行了HCV/HEV/梅毒合并感染的研究,最后也对HEV进行了病毒基因型研究,以便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吸毒、性途径在传播HIV的同时,也会传播HCV和HEV等病毒,同时也会传播梅毒等性病,一个患者如果同时感染几种病原体,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加速患者的死亡。广西是HIV高流行区,以前的研究多为合并某个单独病原体如乙肝、丙肝病毒等,研究HIV患者同时感染若干个病原体的报道并不多见,为此我们对来自广西的497例HIV患者进行了HCV/HEV/梅毒合并感染的研究,最后也对HEV进行了病毒基因型研究,以便为将来的HIV的防控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HIV哨点监测为现场,滚雪球方式招募HIV哨点监测对象,对HIV患者采集血液标本,每例患者采集3-5毫升血液,标本经过血清分离后保存于-80oC待检。HCV、HEV及梅毒感染分别通过检测抗-HCV、HEV Ig M抗体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来诊断,这三个抗体均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戊肝HEV Ig M抗体阳性标本进一步做PCR检测,对PCR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和测序,进一步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EGA7.0将获得的HEV序列与NCBI公布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构建系统进化树并确定HIV人群感染HEV的基因分型。结果497例HIV/AIDS血浆样本中,检出抗-HCV阳性202例,HCV感染率高达40.64%;HEV Ig M抗体阳性5例,阳性率1.01%;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7例,感染率高达17.51%。497例HIV患者中,有218例为单纯HIV感染,HIV+HCV模式187例(男174,女13),HIV+梅毒模式72例(男36,女36),HIV+HCV+梅毒模式15例(男12,女3),HIV+HEV模式5例(男2,女3)。对5例HEV Ig M抗体阳性者血浆样本提取核酸后进一步进行逆转录巢式PCR检测,结果1例患者HEV RNA阳性,对该例阳性样本的PCR产物进一步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最终未能在已知的8个基因型中确定该例患者的基因型,不排除其是一种新基因型的可能。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哨点监测人群的497例HIV患者HCV、HEV、梅毒的病原学检测,发现部分HIV患者合并有其他病原体感染,比例最高的是丙肝病毒,其次是梅毒螺旋体,戊肝病毒感染率较低。HIV患者可以同时合并感染HCV、HEV和梅毒。对HEV进行了基因型研究,但最终未能在已知的8个基因型中确定该例患者的基因型,不排除其是一种新基因型的可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研究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及CD4+T淋巴细胞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HSF)的作用;研究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 35,IL-35)对CD4+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与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IL-35对HSF细胞增殖、迁移及分泌的作用,探究SSc患者CD4+T淋巴细胞
目的: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是在骨断端的两侧安置牵张器,通过缓慢牵张力实现血管、组织、新骨的再生,达到延长、修复骨组织的目的。miRNAs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它们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TR)中的互补位点进行碱基配对,负调控基因的表达。众所周知,血管的新生是新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miRN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重症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及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符合纳入标准95例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临床信息,包括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肠内营养(种类、剂量、输注方式、温度、营养量差),开始肠内营养后观察48小时患者大便情况,肠内营养期间患者液体平
背景和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细胞免疫依赖、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MG的血清学诊断主要依靠抗体检测,包括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抗ACh R-Ab)、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抗Mu SK-Ab)、抗横纹肌抗体(抗Titin-Ab、抗Ry R-Ab)、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目的:为了筛选在SLE患者及健康人间差异表达的circ RNA,并初步探究SLE患者中差异表达的circ RNA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1.在筛选阶段,以3例新发SLE患者及4例健康对照的PBMC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在SLE患者及健康对照间差异表达的circ RNA,并对差异表达的circ 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2.在验证阶段,选取
研究目的和意义:宫颈癌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s)持续性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16作为最常见的hr-HPVs亚型之一,是宫颈癌致病的主要病因。本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芯片研究发现,在HPV16感染致癌过程中,两组微小RNA(micro RNA,mi RNA)
目的:探索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与胃癌患者营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2月—2019年5月符合纳入标准的391例病理证实为胃癌的患者临床资料。入院24小时内由专人运用PG-SGA量表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定,根据营养状况等级分为:A、B、C三组,分别对应:营养良好(0-1分
目的:探讨肥胖对女性的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三种常见的激素相关癌症预后特征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女性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病例总共206例,其中乳腺癌102例、卵巢癌53例、子宫内膜癌51例,将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患者分别分为肥胖组即体质指数(BMI)≥28kg/m~2与非肥胖组即BMI0.05)。在肿瘤TNM
目的:蝙蝠是多种病原体的自然宿主,能够引起多种人类新发传染病。近年来因可携带多种高致病性病毒而引起高度关注,但对于蝙蝠粪便(肠道)的菌群结构以及是否携带致病菌的研究十分有限。本研究采用16S r DNA扩增子测序技术,结合传统分离培养方式对源自我国5个地理位置且种类不同的蝙蝠粪便样本的细菌菌群进行了分析和培养研究,丰富微生物目录,同时评估新发现细菌的潜在致病性或者公共卫生意义,以期预防和减少各类传
目的:探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趋化因子配体18(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8,CCL18)的表达情况,及CCL18的表达与DLBCL亚型、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从GEO获取DLBCL m RNA表达数据,分析CCL18分别在DLBCL与非恶性GCB细胞(中心母细胞和中心细胞)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