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逻辑

被引量 : 13次 | 上传用户:jxz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以其艰巨性和特殊性而一直引人注目。2004年8月26日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注册资本1863.90亿元,折1863.90亿股,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国家持有100%股权。9月21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注册资本1942.3025亿元,折1942.3025亿股,其中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持有股份总数的85.228%,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10.653%,剩余股份分别由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2005年10月28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国务院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以来成功完成改制的第三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为2480亿元。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财政部分别持有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50%股权。2005年10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2006年6月1日,中国银行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并积极筹划在内地A股市场上市。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内地首家A股与H股同股、同价、同步上市的企业,而且创下了首次公开发行集资额居全球之最的纪录。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表明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悄然进入了一个重要而敏感的时刻:相对于以往修修补补的改革,此次股份制改造是一次突破性的制度变革,中国国有银行向商业化转变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平心而论,这应该是一次令人鼓舞的变革,不仅仅因为这次变革体现了政府改革的决心和勇气,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股份制是银行业的主流,实践也证明其是富有效率的。但问题在于,付出“昂贵”成本而推行的股份制改造并不是全部故事的结尾,相反,故事恰恰才刚刚开始。对于国有银行下一步改革该如何走,理论界和管理层尚存有争议。这种争议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而是一直贯穿于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过程中。换言之,对于中国国有银行演进逻辑的把握不清,导致在政策选择上经常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实际上,中国国有银行有其独特的演进逻辑,它处在一个频繁变动与调整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与政府的利害关系牵扯极深且表现得相当复杂。因而,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急不得,也快不得,在其他条件(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尚未基本具备的情况下,仓促的改革注定会无功而返,并还可能影响到长期的银行改革以及社会经济对整体改革的信心。本文致力于探寻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只有准确把握其演进的内在逻辑之后,我们才能清醒地面对改革困境,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全文共分七章:第1章构建了本文研究的两大基石:长期视角和内生视角。本文认为,研究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必须从中国银行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同时也必须从中国国有银行制度演进的内生视角出发进行考察。在构建了本文研究的两大基石之后,本章又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进行了阐述。第2章对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制度变迁进行了一般性考察。这一章分析了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特点,并对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历程进行了总体上的考察。根据其他学者对我国金融体制、银行改革阶段的不同划分,本文提出了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四阶段论: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1985-1993年为第二阶段;1994-2001年为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为第四阶段。第3章从政府视角考察了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本章阐述了转型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及其效用函数,对国有金融成长的过程进行了考察和检讨,表明政府的过度进入是造成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困境的原因之一,并指出国家推动与市场竞争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双重动力源泉。本章认为,政府适度退出是必要的,在政府主动退出尚存在困难的情况下,政府适度退出的要害在于非政府力量的聚集。第4章从经济改革全局视角考察了中国国有银行制度变迁。本章考察了国有银行在中国经济金融中的地位,以及国有银行对中国经济与金融发展的贡献,指出了国有银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强调国有银行改革相对滞后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国有银行陷入困境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的代价。第5章分析了中国银行业改革所实施的外资战略的利弊。本章指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更多地具有外生性质,这意味着中国的金融开放伴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同时,本章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外资偏好的原因与性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双重效应。最后指出,中国银行业引进外资必须从效率与稳定两个方面进行权衡。第6章讨论了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必须遵循渐进的逻辑。本章首先指出任何制度变迁都遵循内在的渐进逻辑。接着从一个非主流的分析视角分析了转轨经济下国有银行效率,结果发现,国有银行在转轨经济下是富有效率的。同时,指出国有银行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是提高自生能力,而这恰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中国国有银行改革必须遵循渐渐的逻辑,绝不可毕其功于一役。第7章讨论了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逻辑次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章指出剥离政策性负担是国有银行改革的逻辑起点,并强调了外部治理机制对于国有银行改革的重要性。最后,本章就中国国有银行改革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1982年美国《联邦管理者财务诚信法案》要求总审计长制定内部控制标准以指导联邦政府机构建设内部控制制度。1983年美国审计总署根据法案要求制定了《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
村级治理定位为供给公共品、培育现代公民和促进国家政权建设。国家治理转型和乡土社会变迁催生出的"富人治村"是乡村治理嬗变的表象。村级治理在权威结构、资源配置和利益攫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以其专业理财优势、理性投资行为逐渐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基金业的发展问题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投资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的不断高涨,国际直接投资在双边经济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丌放的进一步加深,正
自Jegadeesh and Titman发现零成本的动量交易策略在美国股市中能够获得显著的中期收益以来,理论界已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表明,证券市场存在着动量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改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得到长足的发展。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消息,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9月14日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会议产业是近代贸易活动蓬勃发展和人类交往急剧增多的产物。随着国际交往活动日益制度化,会议业日趋朝着国际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并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功能及崭新
为比较不同铝源对SBA-15分子筛改性的影响,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分别用异丙醇铝、氯化铝和硝酸铝对SBA-15分子筛进行改性,运用XRD、N2等温吸附-脱附、SEM、TEM和气相色谱对样
报导了T406型脱氯剂的研制、性能试验和工厂运行结果。与国内外常见同类脱氯剂的对比试验及工业应用表明,由化工部西北化工研究院开发研制的这一新型脱氯剂具有抗压碎强度高,净化度
普惠金融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将金融服务覆盖到低收入人群和中小企业等传统金融体系的边缘群体,从而达到社会有效和谐发展的目的。作为技术创新和就业创造的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