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农兵美术”萌芽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崛起于建国后至文革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巨大,但在改革开放后,发展经济成为了国家的主导思想,大规模的群众业余美术创作开始消亡,而这种以群众为创作主体的文化现象也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美术史中非常独特的一段历史,故而对“工农兵美术”运动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工农兵美术”的滥觞、崛起为出发点,对“工农兵美术”的图像类型进行详细阐释,从而体现出毛泽东时代的独特文化魅力,最终解读出在毛泽东时代以“工农兵美术”为主导的现代性特征。本论文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历史学、美术学、社会学、风格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图像学与现象学的视觉文化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大量错综复杂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深入系统地研究“工农兵美术”的独特面貌与文化内涵,本文第一章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工农兵主体地位、以及工农兵美术的萌芽两方面简要阐述了革命的通俗文艺观与工农兵美术的滥觞;第二章则概括了新中国建设高潮与工农兵美术的崛起,首先是国家意志推动了工农兵美术的崛起,继而是“新年画”运动对工农兵美术的影响,再而是激起工农兵美术的首次辉煌,一直到“文革”后期工农兵美术的再次辉煌;第三章重点解析“工农兵美术”的图像类型,主要有六种,即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工农联盟建设新中国、军民鱼水情、自然与文化的主人、对领袖的拥护、榜样的力量;最后一章重点从大众化、民族化、科学化来体现“工农兵美术”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工农兵美术”是毛泽东文艺的强有力表现,反映了毛泽东时代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它在服务于国家意志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工农兵美术”的研究不仅呈现了毛泽东时代的文化面貌,也彰显出解读新中国视觉文化态势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