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批高校,历经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院校调整”和上世纪末的“高校大扩张”两次高等教育战线的大调整,见证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两次大发展。本文复原了华中科技大学从1953年建校至今将近七十年的校园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从表象看,校园空间形态属于物质空间环境的研究范畴,包括校园规划、建筑、景观等要素。而从大学发展来看,校园空间形态是大学精神和内在价值的直观表现。校园空间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中科技大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批高校,历经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院校调整”和上世纪末的“高校大扩张”两次高等教育战线的大调整,见证了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两次大发展。本文复原了华中科技大学从1953年建校至今将近七十年的校园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从表象看,校园空间形态属于物质空间环境的研究范畴,包括校园规划、建筑、景观等要素。而从大学发展来看,校园空间形态是大学精神和内在价值的直观表现。校园空间形态的演变是一个历史过程,受到外部诸多社会因素和学校内部制度、文化等精神内涵的影响。抛却具体的社会环境,仅着眼于表象的事实和规律,就形态论形态无法真正触及校园形态演变的核心。本文试图将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园空间形态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之中,从背景、制度、空间形态及其特征等方面总结出其空间形态演变轨迹,探究隐藏在背后的各种作用力。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主要由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研究范围、内容、方法以及框架等,并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动态。第二章简要阐明了大学与校园的含义,介绍了形态相关理论研究,并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构成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此建立起本文形态分析部分的框架。第二部分为研究主体,主要由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对华中工学院、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三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事件,大学制度与具体的校园空间形态进行研究,归纳出各时期主要的空间形态特征。第三部分为研究成果,即第六章。在第三至五章的基础上,在时间脉络下梳理出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化轨迹和影响因素,并从空间格局、功能布局以及建筑风格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演变特征。最后对华中科技大学未来的校园空间形态发展进行了展望。对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总结不仅有助于把握其校园空间发展的规律,为未来的校园建设提供指导,还有利于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大学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整体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高新科技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应用平台商业模式的平台型企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平台型企业并购、上市、融资等经济行为越来越多,平台型企业的价值评估需求也越来越多,投资者与管理者愈加关注平台型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精确性与合理性。与一般的传统企业相比,平台型企业具有很多评估的特殊性。如果直接运用传统估值方法评估平台型企业价值,可能会因其自身的特点与评估特性,较难得出精确度与合理性较高的估值结果。
随着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目前绝缘间隙设计仍以试验技术为主,理解放电物理机制和解决绝缘配合仍是高电压工程学的问题与挑战,近几年以等离子体物理和高电压绝缘技术为基础的计算高电压工程学也逐渐发展。因此亟需开展定量化、精细化的长间隙放电物理模型研究。开展长空气间隙的模型研究不仅可以优化绝缘设计,同时也可以为雷电物理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本文以正极性流注放电和先导放电为基础,针对两个放电过程展开模型及
住户在室行为和用能行为是影响住宅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可进一步提升建筑能耗模拟性能。现有住户在室行为及用能行为预测模型缺乏对住户差异性的合理考虑,导致模型往往存在整体预测精度不高和适用性受限等问题。同时,现有研究在对住户用能行为进行预测时,未能充分考虑不同行为之间关联,导致预测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针对住户在室行为及用能行为分别提出考虑住户差异性的预测模
高熵合金(high entropy alloy)是一种广受关注的新型金属材料,又被称为多主元合金,由4种及以上原子以等比例或近等比例构成,具备抗腐蚀、耐高温、高强度等突出优点。然而高熵合金在实际工业生产中依然面临许多问题,例如,目前高熵合金的主要制备手段为真空电弧熔炼法,其成品体积小、生产成本高、无法批量生产大尺寸的工业零部件,限制了高熵合金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目光集中于激光选区熔化技
碳纤维复合材料(CFRP)是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工业领域的轻量化材料,具有轻质高强、机械性能卓越和可设计性良好等特点。在CFRP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中,材料的铣/钻削是满足装配要求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序。激光加工是CFRP材料主要的加工方式之一,具有无刀具磨损、效率高等优点。但由于CFRP材料各组分的性能差异巨大,激光加工过程中容易造成严重的热损伤,影响零件的装配性能和服役性能。本文主要针对CFRP材料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效率高、无污染,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然而,PEMFC的大规模商业化仍受到性能不足的限制。膜电极是PEMFC的核心组件。为了进一步改进PEMFC的性能,有必要深入理解膜电极中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传递过程。本文结合了当下氢能的发展趋势,以追求高性能、高功率密度的膜电极为研究目的,以膜电极中的阴极催化层为着眼点,重点研究了阴极催化剂的合成以及阴极催化层的组分调配
企业的服务质量对客户流量规模有着重大影响。近年来,为了提高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国家电网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专业,专注,持续改善”的核心价值观。围绕该核心价值观,为更好地提升客户满意度,许多供电营业厅采用人工监督的方法对员工的服务动作进行监管。然而使用人工监督方式对员工进行服务动作考核十分费时费力,因此研究一种智能识别服务动作的方法有着很大的应用价值。当前,由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动作识别方法具有方便快捷、
现今城市社区的发展趋向高质量的存量发展。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文化体育设施和运动空间的需求日益加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推出,规划方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为住区的运动空间提供了新的优化思路。事实上,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设施运动空间仍然存在设施资源匮乏、空间分布不均、类型均质化、环境品质低下等数量和质量上的双重矛盾。运动设施空间无法满足多元化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交通事故也愈发频繁,每年都带来大量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驾驶员出现疲劳等异常驾驶状态,而驾驶员状态监测算法可以通过在驾驶员处于异常驾驶状态时对其发出预警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近年来,深度学习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图像处理领域,驾驶员状态监测相关算法也不例外,但现有研究少有将深度学习算法针对驾驶工况进行优化,导致其实时性和鲁棒性不强,针对这类问
疲劳驾驶检测是各科研机构的重点研究领域,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基于驾驶员面部特征的检测是当前疲劳驾驶检测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但是该方法存在检测精度受光照影响比较大、实时性和准确性难以权衡、单一疲劳驾驶判断因素的误差比较大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弱光条件下的检测精度、多特征融合判断、很好权衡实时性和准确性的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算法。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情况主要出现在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