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ou38800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变化研究是全球性环境问题重大科学研究课题之一。全球气候变化是该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特别是10年至世纪尺度气候变化过程及可预测性气候变化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科尔沁沙地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段,属季风气候边缘区,具有典型的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季风的强弱变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气候水热条件的多次波动,在该区古土壤层与风沙层、内陆湖水位的升降以及植物孢粉含量变化、旱涝气候变化上,都有显著的表现。因此,本研究通过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计量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借助丰富的灾害记载文献、实测降水资料以及其它统计数据,应用旱涝指数法,对科尔沁沙地近300年的旱涝时空演变进行较周详地探讨与研究,以期阐明科尔沁沙地近300年风沙环境形成之自然驱动因子的贡献。 研究发现,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旱涝气候变化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中西部千年和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的冷暖与干湿期。主要表现为: (1)科尔沁沙地18世纪以干旱气候为主, 19世纪湿润气候占优势,20世纪旱涝演变周期缩短,旱涝转变频繁,振幅增加。 (2)在科尔沁沙地近300年气候变化中,出现了7个雨涝和干旱阶段,即1701-1713年为雨涝阶段;1714-1814年为干旱阶段;1815-1894年为雨涝阶段;1895-1908年为干旱阶段;1909-1966为雨涝阶段;1967-1984年为干旱阶段;1985-2000年为雨涝阶段。 (3)在科尔沁沙地近300年的旱涝气候演变中,大旱年份出现过19次,频率为6.33%,即16年遇一次。大涝年份出现22次,频率为7.33%,即14年遇一次。大涝年份比大旱年份出现机会稍大一些,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出现大涝的年份占整个大涝年份的90%左右。 (4)对科尔沁沙地近40年7个站点5~9月降水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科尔沁沙地近40年中干旱阶段持续时间长于湿润阶段,强度也大于湿润阶段。在空间分布上,科尔沁沙地西部旱涝气候变化大于中东部地区。在季节分布上,中东部的春季旱涝变化大于西部,秋季的旱涝变化西部大于中东部,尤其秋季特旱在西部明显多于中东部。科左后旗的夏季旱涝气候变化大,旱和涝的出现次数较多,正常夏季相对较少;而通辽市科尔沁区的夏季旱涝气候变化相对较小,正常夏季出现较多。 (5)对近40年7个站点春、夏、秋三季的旱涝变化进行聚类分析发现,科尔沁沙地除中部的夏季、西部的春季旱涝变化的相对湿润(或相对干旱)出现机率与特涝(或特旱)出现机率同步或相近之外,其它季节或同一季节不同地区的相对湿润(或相对干旱)出现机率与特涝(或特旱)出现机率的大小正相反,说明在科尔沁沙地不仅要防范洪涝(或干旱)灾害的出现,同时还要注意防范出现机率小偶然发生的特旱(或特涝)灾害。
其他文献
孟旭耀简介  孟旭耀,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诗书画印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书画院百佳画家、《水墨视界》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李少文藝术工作室画家、北京凤凰岭书院赵建成工作室画家。太原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太原画院创作部主任。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山西大众书画院副秘书长。享受市政府津贴专家。  绘画成了我一生的知己。我可以无所顾忌地向它倾诉,可以找回我失去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显著加快,强降水、干旱、洪水和热浪等极端天气将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增加,且以中纬度地区的气候暖干化及其引发的干旱加剧问题最为明显,特别是在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近年来我国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工业园区空间组织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工业园区空间组织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了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也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
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住宅逐步进入市场,居民的择居自主性也不断增强。自2000年以来,上海住宅市场蓬勃发展,市场上的住宅需求也处于不断上升之中。市中心区高昂的
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成分,研究小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有助于促进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和生态恢复,对于进一步了解土壤水分规律以及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