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各国央行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以复苏经济。不同于价格型货币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直接向市场大量地注入流动性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提振经济,这也是各国相继出手购买资产,扩大资产负债表规模的目的。然而,此次危机来势凶猛、波及广泛,直到当前仍有不少国家继续加大量化规模,导致市场流动性泛滥,溢出的资本在各国之间交替游走。这虽加强了各国经济市场的联通程度,但也增加了各国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互相牵制性,我国在2008年选择投入四万亿的流动性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当全球大多数国家经济走势尚不明朗时,美国在自身经济增速改善、失业率下降的态势下于2013年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货币政策转型,并在2015年12月开启了加息周期,零利率时代宣告结束,货币政策趋向正常化。自美国透露出将缓慢提升基准利率并收缩资产负债表规模时,各个国家都给予高度关注并相应调整自身政策。尽管欧元区与日本复苏速度慢于美国且现阶段仍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方向,但也已经开始考虑收紧货币、减少资产购买规模。自此,美国、欧元区、日本三大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现象,而在新兴市场国家中货币政策分化更加明显,墨西哥和韩国在2017年上调基准利率,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大多数国家却处于降息周期。在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政府表示将继续执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但随着我国资本开放程度加深、浮动汇率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加快建立及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等方面的进步,我国货币政策受到来自他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货币政策环境挑战下,分析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于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研究:外溢效应存在性、外溢传导机制、外溢影响因子强弱分析等;其次深入研究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以为本文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归纳概括了2007年到2017年美国、欧元区、日本及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背景及变化情况并进行政策比较。在定性描述分析后,本文选取2007年6月至2017年12月上述四个经济体货币政策相关变量数据为样本,运用Diebold和Yilmaz(2009)提出的溢出指数模型进行静态和动态的量化分析。最后,结合量化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发展建议。故本文的创新点有:1)将研究重点放在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个主体之间货币政策的异向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2)引入溢出指数模型量化货币政策外溢影响效应;3)运用滚动窗口法动态衡量他国货币政策分化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溢出影响。相关结论如下:1)来自他国货币政策分化的外溢效应对我国货币政策变动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其中来自美日货币政策分化的外溢效应大于美欧货币政策分化的外溢效应;2)三大主要外溢影响传导渠道中,资本流动渠道和汇率渠道的影响效果更加显著;3)我国国际市场参与度的提高加大了他国货币政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和我国货币政策影响他国政策制定的能力;4)相比于货币政策方向一致时,美国、欧元区、日本货币政策分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外溢影响会上升。针对上述研究结论进而提出几点建议:1)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搭配使用多种政策工具灵活调节流动性;2)加快经济体系完备,提高抵抗外溢效应的能力;3)完善宏观审慎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