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味觉是否具有审美性在中西方美学中是个经久不衰的论题。在重视理性思维的西方美学家们看来,味觉是不能够提供审美性的,它是与肉体关系过密的“低等”感官知觉;但在重体悟与感受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味”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论诗论艺的重要介质。本人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及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后认为味觉是可审美的,但它的审美机制相较于其他感官知觉更为复杂,不仅主要受到了视觉及嗅觉这两种主要感官知觉的影响,还被人的主观情绪与心理左右着,可以说,味觉的审美过程是一种由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共同作用的成果,同时情感也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感官在中西方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及其在味觉中的表现作出分析,揭示重理性的西方美学将味觉排除在审美感官之外的事实,同时揭示重体验的中国传统美学对味觉可审美的肯定,进而找到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味觉可审美的理论依据;第二章则分析味觉的机制及味觉审美化的可能,从生理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切入,对味觉审美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进行梳理,提出视觉与嗅觉对味觉审美的具有较大的影响性,并在人类学视角下对味觉的审美进行一个叙述,证明味觉的审美是一种由单纯的感官感受向超验性的心理情绪过渡的过程;第三章则分析味觉进行审美化的过程,详细运用感官鉴赏理论阐述味觉刺激、味觉锐化以及味觉智化层层递进的审美过程;最后一章则以“艺格敷词”理论为灵感,对中国唐代诗僧皎然的茶诗做出文本分析,通过对这种味觉感受进行描写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分析来证明味觉是可审美的,分析茶道与茶艺在味觉进行审美时产生的作用,对味觉审美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发展进行一个前瞻阐论。本文依托于西方美学及中国美学中的感官审美理论,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对味觉的可审美性进行论证。相较于现有的本论点学术成果而言,本文论述视野更广,主要运用美学理论,同时结合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对味觉的可审美性进行阐论,并在其中运用了中西理论对比、文本分析的方式论证,立足于味觉本身而非其形而上化,这对于感官鉴赏理论的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