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层构建,其协调与持续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然而在我国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平衡现象依旧严峻。面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镇域经济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等方面将发挥积极效用。洛阳市作为河南省、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的副中心城市,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近年来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地区差异明显、差异程度增大的发展态势。因此,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分析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经济增长收敛趋势,对调整洛阳镇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促进洛阳整体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等基础理论,首先运用极差、标准差、泰尔指数空间分解方法和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序演变特征和经济增长的趋同收敛特征。其次,基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方法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并基于空间分类分析方法和标准椭圆差探讨洛阳镇域经济的空间分异和分布特征。最后,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主要结论如下:(1)从经济发展的时序演变来看,在研究期间内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绝对差异不断增大。总体经济差异呈现出波动起伏的演变态势,镇域经济差异是总体经济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域内部经济差异呈现出逐步趋同趋势。经济增长存在趋同俱乐部现象,各趋同俱乐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同类型趋同俱乐部间转变的可能性较小,高水平趋同俱乐部可能存在内部趋同趋势,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可能陷入“贫困陷阱”。高级别趋同俱乐部均有向低级别趋同俱乐部转变的可能,在整个研究期间内经济发展类型转变的正向溢出效应低于负向溢出效用。(2)从空间关联格局演变来看,研究期间内洛阳镇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关联格局呈集聚状态,集聚程度呈波动起伏态势;经济发展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中,经济热点区和次热点区空间稳定性较强,冷点区跃迁性较为显著,不同类型区域数量变动明显,冷热点区的整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性。经济增长的全局空间关联格局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但集聚态势存在由强变弱的演变态势;经济增长的局部空间关联格局中,热点区和冷点区存在明显的空间跃迁现象,但经济增长热点区未能促使经济发展热点区产生迁移。(3)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洛阳镇域经济发展高水平俱乐部趋同稳定性显著,高水平和中高水平地区主要集中在洛阳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低水平等级单元存在向东部和西部转移的趋势,高水平等级单元区域经济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整体上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在东北-西南走向上形成“中间低、两端高”的“凹”型空间分布格局。洛阳镇域经济发展标准差椭圆分布中心在112.203°~112.175°E,34.413°~34.404°N之间变动,标准差椭圆分布方向呈“东北-西南”走向,空间分布均质性表现为先降后增态势。与人口分布椭圆和面积分布椭圆对比得出,经济分布椭圆更靠近洛阳东北部地区,在“东北-西南”方向上有更大的展布性。(4)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地理加权回归整体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线性回归。由传统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可知,平均高程对洛阳镇域经济发展具有全局的显著负向作用,市场化、乡道密度和非农就业比重具有全局的显著正向作用。由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结果可知,平均高程对洛阳中部和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负向作用,对西南部栾川县部分镇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乡道密度对洛阳西南部、中部和西南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东部和东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负向作用不显著;市场化对洛阳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非农就业比重对洛阳东北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且不存在显著负向作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