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所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5月至11月在CPB下首次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年龄25~60Y的病人共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按单盲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即参麦组(S组)和对照组即空白组(C组)2组,每组各15例。患者入室后常规ECG、BP、HR、SPO2监测,行桡动脉及颈内静脉穿刺,以监测有创动脉血压(ABP)和中心静脉压(CVP)。常规麻醉后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实验组(S组)于麻醉诱导插管后CPB转机前将参麦注射液0.6ml/kg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完毕,对照组(C组)则在同一时间予空白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①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主动脉开放0.5h(T2)、2h(T3)、6h(T4)、24h(T5)取动脉血检测红细胞压积(HCT)以及血清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浓度:②分别于T1、T2、T4、T5、T6(主动脉开放48h)取动脉血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
结果:
1.两组病人在年龄、体重、心功能分级、CPB时间以及主动脉阻断时间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术期,顺利出院。
2.血清MDA浓度的变化:①组内比较:与术前比较,开放主动脉后,两组患者血清MDA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T3时点为最高;②组间比较:T2、T3时点S组血清MDA浓度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C组(p<0.05),T4、T5时点两组间在统计学上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血清cTnI浓度的变化:①组内比较:两组在T2-T6各时点cTnI值均明显高于T1(p<0.01),在T5时点最高,在T6时点下降;②组间比较:S组在主动脉开放后cTnI浓度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C组(p<0.01)。
4.血清ET-1浓度的变化:①组内比较:T2、T3、T4和T5时点两组血清ET-1浓度都明显升高(p<0.01或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于T2、T3时点S组上升的幅度明显低于C组(p<0.05),于T4、T5时点回落,两组间浓度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
5.血清NO浓度的变化:①组内比较:T2、T3、T4、T5时点血清NO浓度都有明显的下降(p<0.01),于T3时点达到最低谷;②组间比较:两组患者于T1时点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组在主动脉开放后下降幅度明显小于C组,即S组浓度在主动脉开放后均明显高于C组(p<0.05)。
结论:
1.参麦注射液对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2.参麦注射液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细胞膜、抑制心肌cTnI的释放及维持ET/NO比例平衡而达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