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强子态的谱和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文中,我们在hpnp®-,L®+fgKp,和-+pp®Kpp K等散射过程中研究了轻重子和轻标量介子的性质,同时还讨论了粲介子的质量谱和强衰变。采用有效拉格朗日量方法和共振态模型,我们研究了近阈值的hpnp®-和L®+fgKp过程。考虑到s-道和u-道的核子极点和(1535)*N共振态的贡献,我们计算了近阈值hpnp®-过程的总截面和微分截面。理论结果可以合理地描述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质心能量小于1.65 Ge V时,s-道的(1535)*N共振态占主要贡献。核子极点的贡献较小但核子极点和(1535)*N的干涉项比较明显。计算中,我们忽略了t-道过程的贡献。对于L®+fgKp散射过程,我们考虑了由p和h交换引起的各种核子共振态的贡献以及背景项。结果表明,h交换引起的(1535)*N共振态的贡献占绝对主导地位。因此,这个反应非常适合研究(1535)*N的性质。预言的总截面和相应的角分布可以被未来的实验检验。我们采用有效拉格朗日量方法研究了f产生阈值以下的-+pp®Kpp K过程中核子极点的贡献。这里认为p K-末态来源于L(1115)和L(1405)的衰变。除了Jost函数形式的pp末态相互作用,我们还采用手征幺正方法讨论了-+KK的末态相互作用。在手征幺正理论中,轻标量介子(980)0f980)0a可以由-+KK的末态相互作用动力学产生。计算结果很好地描述了总截面的实验数据以及pp和-+KK的不变质量谱。另外,对于pNN相互作用顶点,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耦合形式(赝标耦合和赝矢耦合);对于pp末态,我们采用了不同的相互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在两种耦合形式下,L(1115)1405)的贡献是截然不同的。同时,质子-质子末态相互作用引起的效应可以通过调节形状因子中的截断参数来补偿。我们采用相对论夸克模型计算了粲介子的质量谱,将得到的真实波函数结合03P模型计算了它们的强衰变,并与LHCb和Ba Bar合作组观测到的粲介子态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这些粲介子态的质量和强衰变可以在传统的qq图像下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2580/2550)JDD,()(2650/2600)**JDD,()(2740/2750)JDD,()(2760/2760)**JDD,(3000)JD和(3000)*JD可以分别作为()012 SD,()132 SD,(DD 1)2¢,()331 DD,()013 SD和()431 FD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