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要素在部门间的转移是不必要的,这一观点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直到结构主义学派的出现,才粉碎了这一结论。结构主义学者将结构和结构的变动纳入了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当中,他们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要素的流动会引起不同产业部门间的此消彼长,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变动。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这一研究仍相当普遍。目前,经济学家们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联系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他们认为,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形成产业部门间生产效益的差异,使得资源从低效益的产业流向高效益的产业,从而提高总产出的效益,促使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使得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从而导致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出现变动。我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地区间差异较大。同时,对于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尚未有定论,因此,有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的必要。四川省作为一个传统的西部省份,在2008年更是遭受了“汶川”大地震,全省共39个地区受灾,经济遭到了重创。同时,2008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这使得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四川经济发展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这为四川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遇。因此,选择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提出了主要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为现状描述,从定量的角度阐述了四川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和演变进程;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构建了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来进行长期动态研究;第五部分为结论,对上述研究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