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朝是我国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国家,幅员广阔,民族融合,文化多元,时代特色鲜明。元代也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发展、形成期和转型期。元杂剧是戏剧发展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王国维更称元杂剧为“真戏曲”。民俗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元杂剧中也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各族民俗文化,元杂剧演出活动本身也构成了元代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从民俗的视野研究元杂剧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研究者多重视对元杂剧中的民俗事象的研究,本选题从广义的民俗文化角度把元杂剧中的民间文学也作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查漏补缺,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展现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并运用戏剧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文艺学等理论,从文学、戏曲、民族等角度予以整体观照元杂剧。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大多是元代前就已存在的民俗,尤以唐宋民俗居多,这应该与元杂剧故事时代多以唐宋为时代背景和民俗的传承性有关。元代民俗在继承前代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也有新发展。本文通过管窥口头文学和信仰民俗的历史变迁,揭示了民俗变迁对元杂剧创作的影响。元杂剧承载着女真、蒙古、回回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中都显得独树一帜。这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有表现民族融合的,也有折射民族冲突的,其背后潜隐着民族心灵的秘密。元代城乡都有元杂剧演出活动。从演出的角度讲,元杂剧是元代“当代”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杂剧文本对元杂剧演剧行业习俗、化妆、脚色、砌末与戏剧表演的相关记录,不仅让今人对元杂剧演出习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可以看到元杂剧部分演出习俗是明清戏曲演出模式的先导。元杂剧中的各族民俗事象具有趋同性特点,这种趋同性与剧中人所处的民俗文化圈有关。蒙古、回回、女真等少数民族民俗表现了北方狩猎游牧文化的共性特点,而中原汉族民俗具有农耕礼乐文化的特点。另外长期的民族融合,也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相似性。元杂剧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民俗,往往是各个民族趋同的民俗事象,这类民俗文化易于被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观众群所接受。在此基础上,进而探讨民俗、民族、国家认同与元杂剧的互动关系。元杂剧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这些民俗文化直接影响了元杂剧的情理表达,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剧情结构安排以及曲文、科介、宾白、曲牌也都起着重要作用。元杂剧顺应了俗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体现了大元一统的时代性,或隐或显地传达了底层民众话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总之,民俗文化是孕育元杂剧的文化生态之一,元杂剧也深刻地打上了民俗文化的烙印,折射出中下层民众的审美心理和各民族隐秘的民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