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工人生活研究(1956-1966)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2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产业工人的地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这个变化,北京产业工人的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等),和过去相比,都出现了显著不同,表现出鲜明的特征。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产业工人的生活实态究竟怎样?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鲜明的特征?为准确、完整地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对1956至1966年北京产业工人的生活进行详尽考察与分析。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不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文由5部分内容组成。  第一章首先,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和北京市委指导下,北京由消费城市变成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曲折过程。在此过程中,北京产业工人队伍急剧膨胀。其次,详细论述北京产业工人的来源问题。最后,对北京产业工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政治特征等进行详细考察。  第二章主要考察1956至1966年北京产业工人的收入、支出及其变迁情况。此一时期,北京产业工人的收入明显高于京郊农民,在北京市民中属于收入较高者。北京产业工人的支出主要是日常生活支出,文化娱乐支出相对较少。北京产业工人的收支在“大跃进”前后有了明显变化。  第三章对北京产业工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进行探讨。此一时段,北京产业工人的衣、食主要由国家定量供应。这种定量供应制度,使北京产业工人的衣、食生活受到一定限制。产业工人生活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产业工人住房非常紧张,人均面积4平方米左右。住房来源多样化。由于住房来源不同,房租差别较大。产业工人的短途出行主要是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乘坐公共汽车也是其出行的重要方式。  第四章主要考察北京产业工人的文化和政治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文化设施数量和水平都有较大发展,北京产业工人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学习是产业工人文化生活中的重头戏。体育活动、文化活动成为产业工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以提高产业工人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产业工人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结语对1956至1966年北京产业工人生活进行总结。通过将1956至1966年北京产业工人生活置于历史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对北京产业工人生活进行客观评估。同时,对北京产业工人生活变化进行审视。产业工人物质生活的相对充裕、主人翁地位高扬,铸就了北京产业工人对当时生活的满意。  通过深入考察,本文对1956至1966年北京产业工人生活中的收入、支出、衣、食、住、行、教育、娱乐等实态有了明晰的勾勒。考察后发现:此一时期,北京产业工人的生活比国民党和日伪时期有了大幅提高;在北京全市居民中,产业工人的生活水平处于较高水准。1956至1966年,北京产业工人生活呈现出,生活习惯趋同化、私人生活公共化、平均主义下的差异化等特征。极高的政治地位、比其他社会阶层优裕的劳动、物质和精神生活、主人翁地位的自我认同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共同构筑了北京产业工人的幸福与满足。
其他文献
本文以1549年的凯特起义为主题,采用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叙述凯特起义的历史,剖析爱德华六世时期的社会危机,并对社会动荡产生的原因、规律和影响做了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评价
北京西郊皇家园林是清代最重要的皇家御苑,是清代国家政治活动和皇室家族生活的主要舞台,其在清代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西郊皇家园林起自淀泊遍布的海淀水乡,向西绵延至西山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成德镇作为唐后期出现的一个割据型藩镇,它的形成是与节度使势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成镇成立不久,幽州、魏博、昭义等镇也相继成立.各镇之间为争夺地盘,时常发生战争.成镇一开
摊贩自古以来是我国城市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商品来源之一。摊贩的经营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胡杨是大地的精灵,生命的坐标,美学的灵魂,艺术的梵音。在无边的旷野里,胡杨给黑夜以伟岸的翅膀,给明月以灼人的风采,给沙漠以傲然的气度,给人类以辽源升腾般的生命象征。胡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抗战时期的难民救济问题研究是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对于云南难民救济问题的研究却一直是一个空白。本文即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料,从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