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领袖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社会主义一建立,不平等问题就得以解决,大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另一种观点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存着诸多不平等。两者差异源于后者要实现的平等是全面而高度的平等。毛泽东就是这种平等观的主要代表者。他为早日实现体现平等理想的社会主义,一再加快社会主义革命的步伐。社会主义建立后,他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许多不平等。为尽快消灭这些不平等,早日建立充分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他发动了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革命。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标志着在经济领域希图通过激进的变革来迅速实现平等的愿望落空,毛泽东遂把主要精力从经济领域转移到政治领域。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特权阶层”。“特权阶层”的出现,不但与毛泽东所追求的平等理想相背离,还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合法性受到质疑。于是,毛泽东展开了对“特权阶层”的斗争。 在他看来,“特权阶层”的形成源于资产阶级法权与资产阶级思想的互动循环。资产阶级法权是“特权阶层”形成的物质基础;资产阶级思想是其形成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法权刺激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思想反过来促进了资产阶级法权的扩大,扩大了的资产阶级法权又进一步刺激了资产阶级思想的泛滥。如此循环不止,特权阶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要阻止这种发展趋势,就要斩断资产阶级法权与资产阶级思想的循环链条。所以,毛泽东不断提出要限制资产阶级法权,消灭资产阶级思想。 毛泽东还认为,在上述循环中,特权阶层的“阶级意识”逐渐萌生并不断发展。为了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特权,他们必然倾向于搞修正主义。于是,特权阶层将转变为修正主义集团。由于修正主义者已掌握相当一部分国家大权,再搞整风与社教已无济于事。只有把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打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毛泽东发动了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亦即“文化大革命”。 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包括政治上层建筑的革命与思想上层建筑的革命。政治上层建筑的革命主要体现摧毁原有的党政体系,然后重建;思想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主要体现于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对教育、文化、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大批判,消除修正主义统治的影响,培养共产主义新人。总之,他要通过这场“革命”建立崭新的秩序。 从抽象意义上讲,毛泽东的平等追求是正当的。但他在目标和手段两个层面上,都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在目标层面,他以牺牲其它价值为代价,过于追求平等;在手段层面,为了实现平等理想,他诉诸于强力,甚至不惜天下大乱。最终的结果是,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并没有到达毛泽东的目的,相反,却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