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军人优抚问题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htlu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人优抚是一项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防及民生建设的重要社会保障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退役军人的安置管理做出了明确指示,将军人军属的优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的拥军优属工作贯穿于其建军九十年的历史之中,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就非常重视对红军及其家属的优待抚恤,将其视为争取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举措。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改善军民生活,保证抗战兵源,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个根据地进一步推进优抚工作。其中晋绥边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抗日战争中占据着关键的战略地位,其所辖区域地瘠民贫,战争环境较之其他地区更加艰苦,军人优抚的有效开展亦更加困难和更具特点。通过对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范例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把握中国共产党优抚工作的历史变迁,为加强当代国防建设与促进兵役制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益借鉴。本文首先对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人优抚工作进行了历史溯源,进而联系抗战时期晋绥边区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及军事斗争概况,作为考察军人优抚问题的背景,介绍了边区开展优抚工作的政府机构与群团组织。在对大量史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边区优抚针对的主要对象,本文分别从晋绥边区抗日军人优抚工作和抗日军人家属优抚工作两部分展开论述。针对抗日军人的优抚主要包括通过保障军需供给、发动群众拥军和保护军人婚姻来优待在役的抗日军人;对于退役安置这项重要且复杂的优抚内容,边区在安置过程中逐渐规范了相关的退役工作程序,为退役军人提供了物质补助和权益优待,对于其退役后的生计安排,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主要是帮助他们转入农业生产之中;为了抚恤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荣誉抗日军人,边区根据伤残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抚恤标准,除了发放可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物质补助外,也在政策上进行倾斜和照顾,在政府的教育引导下,边区涌现出了一批模范荣誉军人;为了纪念牺牲的抗日军人并抚恤其遗族,边区开展了各种烈士褒扬纪念活动,对军烈属也采取了一系列抚恤措施。对于抗日军人家属的优待工作则主要以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主,在生产方面通过实行土地代耕来为抗属补偿劳动力,帮助抗属发展纺织副业,成立优抗合作社吸收抗属参加变工;在物质方面政府为抗属发放优待救济粮款,同时将发动群众互济作为保障抗属物质生活的有效方式;在荣誉优待方面举行了热烈的慰劳活动,并给予了一系列权益优待,形成全民拥军优属的社会氛围,为抗属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优抚工作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和改善了抗日军人及其家属的生活,密切了边区人民与政府和军队的关系,巩固了边区的政权建设,进而激发了军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推进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当时的优抚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基层工作执行的不到位和部分群众、抗日军人及抗属自身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与总结,以期得出对这一历史问题的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这一时期积累的一些历史经验,诸如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优抚标准,注重优抚工作中的社会动员,加大民众参与的力度以及强调优抚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细化优抚实施办法等,对于推进当前中国军人优抚制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其他文献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系国运,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六十多年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解决民生、关注民生、发展民生、改善民
学位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校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民办高校管理中最具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部分,同时也是民办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通过营建先进的校
作为政府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是国家各项社会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完善落实的领导者和具体执行者。同时,担负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继承和弘扬了红军时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把军队政治工作推向成熟发展的新阶段。1938年11月武汉沦
“体验”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一种生命和生活的经历。走进生活世界,将真实的社会呈现给学生,不同道德情境的体验,学生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或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去唤醒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