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侧支循环为卒中患者血流到达缺血局部脑组织提供了另一条路径,且通过侧支循环的脑血流量是卒中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因此以侧支循环为靶点的治疗方法都尝试通过增加侧支血流来减轻缺血及脑组织的损伤。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部分主动脉阻断(partial aortic occlusion,PAO)可以将血液从外周分流至脑组织,从而增加侧支血流,挽救缺血脑组织。然而目前的动物实验研究都是在梗死模型完成后1h给予PAO治疗,该方法理想的治疗时间窗尚未见研究报道。并且PAO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应用装置Neuro Flo导管,在分别应用于发病8-14h,8-24h的AIS患者后,结果显示其能够安全应用于临床,然而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并没有差异,据此推测该临床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有效终点,可能与其过长的应用时间窗有关。结合目前的实验及临床数据,本研究旨在寻找PAO治疗兔脑急性梗死的有效时间窗。方法:1新西兰大白兔50只经股动脉途径行选择性颈内动脉插管注入栓子制作兔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根据接受PAO治疗的时间点随机分为3h组,6h组,12h组,24h组及对照组(不接受PAO治疗)。2各治疗组分别在MCAO模型制作成功后3,6,12及24小时接受PAO治疗,即经股动脉途径引入球囊导管,置于肾动脉以上水平,扩张球囊阻断腹主动脉70%管径,持续45分钟后回缩并退出球囊。3各组分别在兔脑MCAO模型成功后1小时及治疗后即刻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测量兔缺血脑组织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对照组第二次CTPI检查时间参照24h组。各组分别在MCAO模型成功后1小时,3天,7天测定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NSS)。所有实验兔于7天后麻醉处死并断头取脑,行TTC染色测定并计算脑梗死体积百分比,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并进行免疫组化评分(immunohistochemical scores,IHS)。4各组CBF的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NSS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脑梗死体积百分比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post hoc LSD,IHS评分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排除造模失败,麻醉死亡等的实验兔以后,最终入组情况为3h组(n=7),6h组(n=9),12h(n=8),24h(7),对照组(n=8);2部分主动脉阻断治疗后,3h组、6h组及12h组的CBF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24h组CBF虽然较对照组有所改善(P<0.05),但显著小于3h、6h及12h组(P<0.05);3部分主动脉阻断治疗后,3h组、6h组及12h组在3天和7天时的NSS评分显著低于24h组及对照组(P<0.05),而24h组N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4组织学检查发现3h组、6h组及12h组的兔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小于24h组及对照组(P<0.05),而24h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后,3h组、6h组、12h组、24h组及对照组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逐渐增加,在24h组及对照组神经元细胞凋亡最严重(P<0.05)。结论:1部分主动脉阻断治疗兔脑急性梗死模型,能够通过侧支循环增加脑血流量,减轻细胞凋亡,减小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2部分主动脉阻断治疗兔脑急性梗死的有效时间窗可能为12小时,该结论能够为进一步设计临床试验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