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gleswo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对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这部作品的文本分析,对作品中三位女性人物自我身份的建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三位女性人物从身处自我的困境,到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探索,从而最终确立自我的过程,揭示出身处男性主导的社会中,不同时代的女性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进行自我探寻,从而完成自我身份建构。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涵盖了迈克尔·坎宁安的主要文学成就,《时时刻刻》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文学价值,国内外针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介绍及本文的结构。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三章组成。第一章探析了《时时刻刻》中三位女性人物所陷入的自我困境。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自我遭受身心的双重禁锢,作为一位家庭主妇的劳拉·布朗的自我被困于家庭生活角色,以及作为现代女性的克拉丽莎·沃恩处于自我的失衡状态。第二章阐述了三位女性人物在自我建构过程中的探索。弗吉尼亚·伍尔夫挣扎于家庭女主人身份和女作家身份的焦虑中,劳拉·布朗试图消除自我身份构建过程中的困惑,克拉丽莎·沃恩经受着丧失自我的危机。第三章论述了三位女性人物在自我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自我的确立。深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直难以摆脱身份的焦虑,最终以自杀来解脱自我,追求自身的主体性;劳拉·布朗以逃离家庭生活的方式重构自我,她从家庭主妇角色的困境走出,塑造了一个新的自我;克拉丽莎·沃恩直面理查德的死亡并获得启示,对生活和死亡有了新的理解,最终重新获得自我的平衡,回归真正的自我。本论文得出结论:女性在自我身份的建构中,以结束自己生命为代价的自我解脱和以放弃家庭角色而逃离的方式重构自我都是不可取的。女性在自我身份的建构中应探寻自我,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真正获得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双重独立,进而追求主体性,努力超越他者性对自我的影响,从而实现自我的完整。
其他文献
维亚切斯拉夫·阿列可赛维奇·皮耶楚赫是俄罗斯“另类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讽刺的笔调、幽默辛辣的语言、离奇荒诞的故事情节等特点。小说《新莫斯科哲学》是皮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已经不再是一个民族所有,而是一种多国、多文化、多功能的国际语言。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与别国合作交流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含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逐渐
《玉石雕像》是霍桑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鲜为人知的一部罗曼司。一段时间里,该作品的价值曾被一些批评家认为不如霍桑的另外几部主要作品一般重要。然而,近年来,这部作品的声誉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莱斯利·玛蒙·西尔科的小说《沙丘花园》是一部有关旅行的小说,其主人公茵迪歌在跟随白人帕尔默夫妇旅行的过程中见证了印第安价值观对白人的影响。本文将
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一个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英语学习者要想掌握英语,必须在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