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会诗人谭国恩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13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国恩(1849-?),字彤士,广东新会人,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科进士,官工部,有能名,之后跟随李经方使团出使日本,回国后于1896年被分发到广西为官,历任梧州厘金局督办、平乐知府,曾倡办梧州中西学堂和平郡中学堂。他工于书法,嗜好吟咏,有诗集《写趣轩吟稿》和《燕都投赠录》。本文研究谭国恩生平及其诗作,为中国近代化背景下,传统文人的精神及文学创作的改变提供个案。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绪论,阐述谭国恩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笔者认为目前只有一篇简要梳理他生平经历的论文,研究谭国恩对于认识“广东文人对西方文化的接受”这个问题和发扬岭南文化具有一定意义,而且谭国恩其人及其诗歌等方面的研究空间还比较大。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谭国恩的生平和交游状况。第一节分别介绍了谭国恩的家世、生平经历、书法和后代。谭国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立下济世之志。他考取进士后在工部为官,之后因随李经方使团出使日本而受到保奖,被分发到广西任职,颇有政绩。他亦工于书法,曾师从新会书法家欧阳小韩。此外,他的家庭教育出色,后代人才辈出。第二节主要介绍与他交往过的人物的简介与来往事迹。谭国恩胸怀坦荡,才品俱佳,所以人缘好,结交广。第二章探讨谭国恩诗歌的内容,研究他在寄居羊城、京城为官、出使日本和广西任职各个时期部分的生活阅历与内心感受。在寄居羊城时期,他主要忙于读书、考试和谋生,偶尔会在空闲之时吟诗作字、玩赏风月,故多抒写闲情逸致之作。在京城为官时期,他对所居闲职、沉沦下僚的现状感到不满,但仍尽心尽职,最终因“有能名”得到了跟随使团出使日本的机会。在出使日本期间,他既享受以诗酒唱和、赏景看花为主的生活状态,又对日本社会文化和中日关系形势有所观察和思考,并做出“倭之伺衅以逞其发难必自三韩始”的准确预言。在广西任职时期,他时常关注时局,睠怀君国,无论所任何职,都做到竭尽全力,以求对社会有所裨益。他在担任梧州厘金局督办和平乐知府时,都致力于倡办中西学堂,对广西的近代化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三章探讨谭国恩在近代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第一节探讨了谭国恩诗歌的艺术特色,谭国恩的诗风总体上具有自然妥帖、浅显通俗的特点,这与他宗尚陆游以及广东的文学风气和传统有关。第二节从谭国恩诗歌的内容来看谭国恩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京城为官时期,初步产生兴趣;出使日本时期,认识加深,产生好感;广西任职时期,将认识付诸实践。第三节是谭国恩和同时期广东文人的比较,认为影响谭国恩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因素主要是经历。出使日本和在梧州任厘金局督办兼理通商事务的经历让他认识到西方文化的优秀之处,认识到通西学的必要性,于是有了倡办中西学堂以宣传西方文化的举措。结语主要对谭国恩的生平作为进行评价总结。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末期,光声效应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以来,光声成像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主要是因为随着各类激光器的革命性研究成果的出现。之所以光声技术引起如此高的关注度,首先是由于光声成像技术是基于吸收的一种成像手段,它依赖于组织对不同波长的吸收强度,以形成图像的对比度;其次,光声成像技术涉及了两个领域,包括光学和声学,其中,组织对光的散射使得纯光学成像的成像深度远小于超声成像,而超声成像的对比度依赖于不
从理论上分析了GA749型剑杆织机开车横档形成的原因.根据GA749型剑杆织机的特性,从调整送经卷取机构、确定较为合理的工艺参数、降低断头率、加强空调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减少GA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和“健康中国”发展目标的出台,中国残疾人事业高速发展,特殊人群的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多关注,特殊体育师资短缺和师资专业素养不足同特殊教育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日渐显现,因此怎样更好的提升特殊体育师资人才培养是当前特殊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选取了五所美国大学和七所国内院校,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宏观、中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