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不仅可以造成局部组织的损害和机能障碍,而且可以引起全身反应。其本质是机体对创伤损害的防御机能,是通过炎症反应企图恢复体内稳定情况的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反应是以循环血白细胞和血浆蛋白渗出到组织损伤部位为特征的血管反应。在急性炎症反应时白细胞向血管外迁移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其中第一步由选择素介导了炎症中心附近的后微静脉内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并在其上流动的启动阶段。L-选择素作为受体通过与内皮细胞相应配体结合而发挥介导白细胞沿内皮细胞的快速滚动作用。它随着白细胞的透过其胞外部分在一些因素作用下,由蛋白裂解酶或磷脂酶作用在跨膜区,裂解脱而迅速脱落成可溶性L-选择素,本文探讨创伤大鼠中性粒细胞(PMNs)表面L-选择素的表达和临床创伤病人血浆可溶性L-选择素(L-selectin)的变化及其意义。按照临床AIS-ISS(Abbreviated Injure Scale-Injury Severity Score)创伤严重度分级标准,大鼠剪尾取血(相当于ISS=4)作为轻度创伤,加股骨骨折(相当于ISS=13)作为中度创伤对照,再加颈部去皮颈动脉插管、结扎(相当于ISS=29)作为重度创伤对照。采用单克隆抗体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的中性粒细胞表面的L-选择素表达。创伤病人以ISS≤8为轻度创伤组;9<ISS<16为中度创伤组;ISS≥16为重度创伤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创伤病人血浆中可溶性L-选择素的变化。结果是轻度创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PMNs表面L-selectin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创伤组在1、2、3、4、5、6小时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0小时四<0刀5),而且总体有逐渐升高的趋势,4小时达峰值,且与1小时。2小时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刀5),5、6小时持续高水平,与4小时无显著差异。重度创伤组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5小时表达升高,均显著高于0小时(P<0刀5),而6小时的表达量下降,显著低于4小时①<0刀5),但6小时仍明显高于0小时o 刀5卜在0小时,三个创伤组之间PMNs表面L-selectin表达均无显著差别;中度创伤组的卜 小时各时间点表达量均明显比轻度创伤组高o<0刀5);重度创伤组6小时的LIelectin表达明显低于中度组,其余各时间点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轻度创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血浆sL-selectin水平无显著差异①>0刀5\中度创伤组不同时间点之间亦无显著差别(>0刀5X 中度组与轻度组相比,虽无显著性区别,但 16各时间点均有上升趋势。重度创伤组在4/J’时sL七electn量显著高于0小时(P<0D5卜6刁时下降,显著低于0、1、二、3、4J时(P<0*5)。重度组在4一时血浆sLselectin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4小时,而在6小时又明显低于轻、中度组。本研究表明轻度创伤对大鼠白细胞卜选择素表达没有影响,临床创伤病人血浆可溶性L-选择素亦无显著变化,在分于水平上说明轻度创伤以局部反应为主,全身反应很小。中度创伤后大鼠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表面L-选择素表达迅速增加并持续高水平,表明此时创伤已有明显的全身反应,机体内中性粒细胞表面卜选择素显著增加,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滚动、接触和增强移行功能。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增强,提高整个机体的抗损伤能力,有助于创伤愈合、修复并抵抗感染。临床中度创伤组可溶性卜选择素稳定提示L-选择素在白细胞表面的脱落与可溶性卜选择素的内皮结合存在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也说明机体提高抗损伤能力的同时,炎症反应亦受到有效的调控。重度创伤大鼠卜选择素的表达则呈现先上调后下调的变化,显示体内白细胞与血管内皮 3细胞粘附增强,增强全身炎症反应,提高抗感染能力,其后期的下调可能是机体为了避免因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过度粘附,白细胞大量招募聚集堵塞微血管而引发MOSF。机体对炎症反应进行有效的调控,避免过度的炎症反应出现。这可能是创伤时机体在分子水平上的自身保护机制。而且临床创创伤时卜选择素水平表达上调促进白细胞粘附及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感染、抗损伤能力。重度创伤时下调可能是体内保护机制作用,减少白细胞粘附,改善全身的过度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