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陳恭尹是明末清初嶺南地區重要詩人。其詩歌的創作數量、藝術水平以及影響在嶺南地區都極具代表性。本文以陳恭尹《獨漉堂集》所收詩歌爲研究對象,考察其詩歌用韻。調查詩歌共1883首,其中古體詩378首1,近體詩1505首2。總韻段數計2447個,其中近體詩韻段數計1505個,古體詩韻段數計942個。通過確定韻段,系聯韻腳以及確定韻部分合標準字等方式,探析其古體詩和近體詩各自的韻系及用韻特點。陳恭尹的近體詩韻系計29部。除了把《廣韻》的東、冬鍾和元、魂痕這四部分別合併成東鍾部和元魂部兩部之外,其近體詩的韻部體系與《廣韻》規定的同用獨用韻目幾乎一樣。陳恭尹的古體詩韻系計23部,與《洪武正韻》(以下簡稱《正韻》)韻系大體一致,只有少部分韻部的分部和歸字有細微差別。我們認為陳恭尹的古體詩韻系受通語影響極大。另外,陳恭尹古體詩中存在較多特殊韻例。這些特殊用韻有反映出通語的音變情況的,如支之部與灰咍部通押、歌麻通押、麻佳通押、庚陽通押等;也有部分特殊韻例反映了明末清初粵方言的語音特點,比如歌魚通押、尤豪通押、尤侯部唇音字仍舊押入尤侯部等。這些特殊韻例的成因,都能夠在明清時期代表性韻書中得到解釋,且粵方言也能夠作爲其旁證。而少數難以解釋成因的韻例,則有可能與詩人自身的語言習慣有關,存疑待考。論文共計五部分:第一部分,緒論。主要介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價值,並對郭培忠先生的校點本一些錯誤韻腳字進行校勘。第二部分,陳恭尹詩歌用韻系統。這一部分對陳恭尹的近體詩和古體詩的用韻分別進行系統分析,並得出了各自的用韻特點。第三部分,特殊韻部通押的討論。在這一部分,對反映通語或方音的特殊韻例的成因,我們證之以《正韻》等明清時期代表性官修韻書、粵方言韻書《分韻撮要》(以下簡稱《分韻》)以及學者們對粵語系統的擬音研究。這一部分是對第二部分的補充與深化。第四部分,特殊韻字的討論。特殊韻字是實際語音的活化石,因此我們非常重視個別特殊韻腳字的調查與分析。此部分我們列舉了陳詩中24個特殊韻腳字。第五部分,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