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大、运营时间的增长和运载量的提升,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加剧,动力响应增大,我国铁路部分线路区段钢轨出现波浪形磨耗。钢轨波磨会加剧列车和轨道相关部件的损伤,增加维护费用。同时,波磨的形成和发展会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轮轨之间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影响车上乘客的舒适度和铁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破坏钢轨结构和车轴结构,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及时发现钢轨存在的波磨问题十分重要。我国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大、运营时间的增长和运载量的提升,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加剧,动力响应增大,我国铁路部分线路区段钢轨出现波浪形磨耗。钢轨波磨会加剧列车和轨道相关部件的损伤,增加维护费用。同时,波磨的形成和发展会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轮轨之间产生强烈的振动噪声,影响车上乘客的舒适度和铁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严重时会破坏钢轨结构和车轴结构,危及行车安全。因此,及时发现钢轨存在的波磨问题十分重要。我国铁路钢轨的日常维护中,对钢轨波磨的监测主要是通过技术人员现场观察结合仪器测量来完成,无法在天窗时间内完成对长距离线路的一次性全部测量。目前对于钢轨波磨的动态检测使用最广的是在检测列车上利用振动加速度信号来完成,而利用声学信号对钢轨波磨进行检测却鲜有研究和运用。考虑到声信号运用于检测的优势以及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本文基于高速铁路钢轨波磨声学特性分析,研究开发钢轨波磨声学实时诊断系统。本次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对高速铁路钢轨粗糙度和车外噪声特性的关联性开展了测试分析研究。结合高速铁路钢轨粗糙度和车外噪声同步测试,对钢轨粗糙度峰值特征和车外噪声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关联性,钢轨波磨特征在声信号中具有良好的体现,为实现钢轨波磨声学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针对车下声学信号非稳态特点,分析了非稳态信号处理方法适用性,提出了诊断系统利用声信号判定钢轨波磨的指标方法。(2)对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进行整体系统架构、开发平台的选择和系统功能设计。诊断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个部分组成。对下位机、上位机、声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惯性导航元件完成了选型和集成。根据系统功能设计要求,基于LabVIEW平台进行了系统软件的开发。(3)对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进行现场验证。将该系统在六条地铁线路上运用,通过和地铁公司反馈资料以及现场实地勘察结果进行比对,该系统在地铁线路上对钢轨波磨区段的有效检测率达到83.9%。将该系统运用于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对其检测出的波磨区段进行钢轨粗糙度现场测试,与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判定结果吻合。通过高速铁路和地铁试验数据验证表明:采用研发的钢轨波磨声学诊断系统可有效识别钢轨波磨,具备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共有图75幅,表3个,参考文献59篇。
其他文献
定位线夹是接触网设备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连接接触线和定位器的重要零部件,它承载了一定的机械负载,让弓网关系更加稳定。定位线夹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能够在定位点处固定接触线,使得接触线在整个弓网系统中趋于稳定状态,让受电弓能平滑、快速通过;二是通过定位线夹固定接触线,调整定位器支座可调节接触线拉出值,让受电弓与接触线均匀接触,提升受电弓寿命。接触网定位线夹的运行状态将直接影响高速铁路运行安全,一旦
接触网是高速电气化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牵引供电系统的核心部分。它对提高铁路运输效率、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降低铁路运输能耗具有重要作用。随着高铁运行年限的提高,负责牵引供电的接触网设备逐渐会出现老化症状,典型设备缺陷逐渐暴露,部分零部件损坏,已到了需要更换的时候,检查过程中依然发现有“松、脱、断、裂”等情况,设备参数无法达标。根据《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暂行规程》文件要求,维修作业无法进行全面性的修
自2007年动车组上线运行以来,我国已经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动车组运用维修数据,海量的数据蕴藏着动车组性能变化规律和故障诊断信息。随着我国动车组配属数量持续增加及运用周期及里程不断增长,动车组机械部件磨损、电气部件老化及运用检修故障率增高等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维修费用也逐年增加,因此动车组修程修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运用数据规律指导、验证动车组修程修制改革可行性,用最少的维修成本及人力资源,最大化的实现动
随着铁路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为了尽量减少中间站频繁调车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铁路区段站服务中间站的工作思路日趋明显,这对区段站运输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区段站在进路运用、编组质量、部门协同及内外联动等多方面做出改变。但从实际来看,区段站在运输组织方面由于受到传统的作业思路、个人经验式的作业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车站运输生产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甚至对局部路网运输效率、车辆周转产生不良
为方便广大旅客出行和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自2010年以来,全路加密进行旅客列车运行图的调整优化工作。对于普速铁路的大中型客运站而言,到发线通过能力和咽喉区利用率日益紧张,调整“客车集束时间段”内某趟客车运行时刻后,必将改变该时段客车到发线运用方案,从而引起该时段内行车组织和客运组织等作业产生较大变化。车站在参与调整列车运行图工作时,因调图专职对站场布局掌握不透、客车技术作业掌握错误以及考虑不周密和人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近年来从建筑行业兴起的新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到运维的全生命周期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已成为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为了适应铁路信号设备运维精细化的管理需要,利用BIM技术提高铁路信号设备的运维水平,突出可视化管理的优势,研究基于三维绘图协议(Web Graphics Libra
轨道不平顺是引起列车振动的根源之一,对行车平稳舒适性和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轨道不平顺测量分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检测在有载荷下进行,轴重、轨道刚度和检测速度会影响动态检测结果,同时动静态检测原理不同也会引起动静态检测结果差异,而现场主要依据静态结果进行维修和复核,目前动静态检测结果相关性研究较少,不利于指导现场维修。本文针对动静态检测数据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内容:(1)建立车辆-有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液化天然气(LNG)由于其清洁高效而受到广泛关注。传统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LNG日益增长的需求,社会希望铁路行业开展LNG运输的呼声与日俱增。2020年,我国国家铁路电气化率达74.9%,铁路开展LNG运输业务,有必要对电气化铁路条件下LNG运输的安全性进行研究,为制定LNG铁路安全运输条件提供技术支持。论文调研了LNG国内运输现状,分析了LNG公路储运事故,发现近80%的
机车走行部的关键部件是行车安全的重中之重,如果一旦有走行部故障的发生,造成的后续影响将非常严重,因此无论是行车过程中的在线车载故障诊断,还是机车入库修时进行的地面轴承顶轮检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各站段常规检查手段还不能完全准确掌握走行部关键部件的状态,维修效率更是难以提升,因此通过机车车辆走行部故障诊断检测装置和手段,加强对机车走行部电机轴承、传动齿轮、轴箱轴承等关键部件的振动、冲击及温度等数据
自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至今,我国高速铁路已走过十余年的运营历程。十年间,尽管我国高铁安全形势基本保持稳定,高铁行车事故得到有效控制,但高等级事故风险依然存在,诸多隐患亦不容忽视。安全评估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和有效方法,也可以成为保障高铁安全运营的重要手段。目前铁路广泛应用的事故分析方法、安全评估方法大多沿袭普速铁路的模式,缺乏定量化的精准评估分析手段,越来越难以适应我国高速铁路场景日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