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快速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生存危机。在对现代审美思想与审美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策略。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希望通过对当代西方城市形态审美思想的研究,建构适合生态时代的城市形态审美体系,为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生态视域下城市形态的发展应该是即合主客的发展规律与目的又合局部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与目的子整体系统。城市形态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媒介,是特定背景下,城市形态物质要素之间、非物质要素之间、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结构关系的物化形态,具有场域性,即城市形态审美场。基于城市形态审美场中主客的生态关系,依生发逻辑可分为天态审美场、人态审美场、生态审美场三个发展位格。 天态审美场是城市形态审美体系的基础性位格。天态审美场形成了客体本体本源的审美理式,依生之美的审美范式,客体化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田园牧歌和自然浪漫式的审美时尚。在审美认知方面,基于对人本中心主义的反思,建构了以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和系统价值为价值属性的自然价值体系,提出了尊重生态存在自我实现和种际平等的伦理观和复魅的审美观。在审美实践方面,基于自然内在价值形成了结合自然的城市形态,基于自然复魅形成了反规划的城市形态,基于生态足迹形成了最小干预的城市形态,基于自然多样性形成了批判地域性的城市形态。最终形成了尊重自然“真”态的、以己齐物的、偏于自然力的、线性有序的客体化整体和谐。 人态审美场是城市形态审美体系的发展性位格。人态审美场形成了主体本体本源的审美理式,竞生之美的审美范式,主体化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审“丑”的审美时尚。理性主体化的城市形态,基于绝对理性体现了审美创造的自由,基于道德理性体现了审美实现的自由,基于实践理性体现了审美人化的自由,基于生存理性体现了审美生存的自由。感性主体化的城市形态,经过感性主体确立、心理觉识、语言化转向等生发逻辑,在审美境界上从荒诞走向了虚幻。虚幻主体化的城市形态,经过审美的分析化、符号化、符义化、结构化和解构化等生发逻辑,使审美形态由科学性建构走向了缺乏逻辑的整体性解构。最终,形成了合主体审美目的“善”态的、以己律物的、偏于社会力的、线性无序的主体化整体和谐。 生态审美场是城市形态审美体系的整生性位格。生态审美场形成了整体本体本源的审美理式,整生之美的审美范式,主体整体化和谐的审美理想,整体本真自然的审美时尚。城市生态系统作为整体有机的复杂巨系统,具有明显的自组织性。人类的审美实践是基于自组织的他组织行为,是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模拟与隐喻,以低熵、秩序为审美价值,以生态流动及其时间跨度为组织方式,以褶皱形态实现自然与人工形态的整合,以实践反馈为组织策略,以期实现永续发展。最终,形成了客体之真与主体之善生态和谐的、自然力与社会力动态辩证的非线性有序城市形态。 宜态审美化存在是城市形态审美的价值和目标。宜态审美活动形成了生命生存本体本源的审美理式,宜生之美的审美范式,整体审美存在的审美理想,崇尚创生创新的审美时尚。场所是审美主体存在的立足点,是主体宜态存在的基本形态。宜生城市形态是主客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与物化形态,具有稳态适应的根茎性,动态适应的游牧性和延异性。最终,实现了审美主体和整个生态系统的宜态存在和发展,天、地、人、神四相一体的诗意地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