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的核心是计量,经济社会的变动性和风险性对会计计量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代替历史成本计量基础已是大势所趋。近几十年来,公允价值问题一直是国际会计前沿问题中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刚刚起步,理论界对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尚存在诸多疑虑,实务界对如何具体应用公允价值更处于刚刚开始的探索阶段。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标志着公允价值已经进入我国的会计实践阶段。本文首先从公允价值相关概念的理论基础入手,重点剖析了其公允性、真实性、动态现实性、估计判断性的本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与其它计量属性的关系展开分析,并对公允价值的获取加以研究,具体阐述了其获取的原则、获取的程序和获取的方法。之后,在对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的归纳中,笔者总结出公允价值发展运用过程中反映出的由初始计量向后续计量延伸、由表外披露向表内确认发展、从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向其他项目的后续计量扩展这三个重要趋势。反观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坎坷历程,究其原因,既包括市场环境和估值技术,又涉及企业内外部监管和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问题。最后,笔者将篇幅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具体应用上,将研究对象分为金融工具项目和非金融工具项目,前者主要讨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其中特别考虑到了负债计量的偿债个体资信状况所带来的影响;后者讨论了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非金融工具项目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并对公允价值计量下的外币交易、所得税处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的创新观点:公允价值反映的是价值而非价格,它并非特制某一计量属性,而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其获取原则、获取程序与获取方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将其真正贯彻实行才能保证公允价值的相关与可靠以及决策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