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长期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户籍制度的逐渐松动,我国流动人口开始急剧增长,这股浪潮不仅波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大城市,而且也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北等地区。兰州市作为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以其为例进行研究,对认识西北乃至全国城市的流动人口空间演变规律有良好的“橱窗效应”。由此出发,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兰州市人口普查分街道数据,采用空间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10.0和SPSS等软件对兰州市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影响因素、社会效应及其应对策略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兰州市人口的流动性日益增强,尤其是流出人口,其增长速度不仅快而且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中七里河区的流动性较弱,而城关、西固和安宁三区旗鼓相当,各区流动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呼应。各街区的流出人口和流入人口与其总人口的变动基本一致,即流出人口多,流入人口少的街区,其总人口增长速度慢,反之亦然。(2)市区净流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且增长趋势明显,分区数量相差悬殊,街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密度变动差异显著,东密西疏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出现“低—高—低”的圈层结构;集聚重心由东向西、由南往北移动,“碎片化”格局显现;社会结构由“相对隔离”向“相对融合”演变,且城关区融合速度最快,七里河区最慢;空间关联较明显,集聚现象逐渐减弱,空间形态不断向均衡型发展。(3)从人口、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分析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两个时间断面上均存在差异,且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其中就业水平、经济基础和城市化水平对人口的流入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因素具有抑制作用,而生活水平的影响不明显。(4)流动人口的社会效应表现在正反两方面,即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同时,针对负面效应提出4个方面的应对策略,分别是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社会保障;调整产业布局,健全市场机制;提高人口素质,构建文明城市;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