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简称DPN)是糖尿病(DM)一种常见的、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危害广泛。深入探讨DPN的主要发病机制,有效地选择中医药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课题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归龙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醛糖还原酶、终末糖基化蛋白相关指标的影响,以探讨归龙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目的:观察归龙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DPN患者醛糖还原酶、终末糖基化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9例阳虚血瘀型的DPN住院及门诊病人随机分为中医组(归龙汤)、西医组(依帕司他),中医组33例、西医组36例。两组患者12周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上(糖尿病教育,合理运动,控制饮食、药物控制血糖),停止服用其他可能影响DPN发展及预后的药物(如改善循环药、营养神经药等)。两组分别给予归龙汤和依帕司他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分、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及醛糖还原酶、终末糖基化蛋白指标的变化,从而评价归龙汤在阳虚血瘀型DPN中的临床疗效,以探讨其作用机理。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西医组(依帕司他组)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中医组(归龙汤组)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00<0.05,表明中医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组间治疗前P=0.128,>0.05),具有可比性。各组治疗自身前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6、0.000<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P=0.007<0.05),且西医组(治疗后)=6.61±3.91,中医组(治疗后)=4.00±1.32,根据治疗后均数比较可得出结论:中医组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明显优于西医组。3.醛糖还原酶比较两组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组间治疗前P=0.578>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醛糖还原酶较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18<0.05),且两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0.05),表明归龙汤与依帕司他均有降低醛糖还原酶的作用,且两组疗效相当。4.终末糖基化蛋白比较两组治疗前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组间治疗前P=0.262>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终末糖基化蛋白较前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28<0.05),且两组治疗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表明归龙汤与依帕司他均可明显降低终末糖基化蛋白。结论:归龙汤可显著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并有效的降低DPN患者醛糖还原酶、终末糖基化蛋白,为研制及推广归龙汤防治DPN提供客观的临床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