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作为我国传统名花,深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但是由于其开花时期仅限于春季,花期较短,极大限制了牡丹的发展空间。牡丹花期调控技术研究越来越显得重要。本实验分析了12个花期、花色有较大差异的牡丹品种的休眠特性,同时对温室环境及外源ALA对牡丹成花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12个牡丹品种低温需求量与成花的关系花期、花色、花型不同的牡丹品种均可实现促成栽培,但观赏价值存在差异,依其在不同时期开花的成花质量,筛选出花期较早的牡丹品种有‘红霞争辉’、‘秋发5号’和‘春红娇艳’3个品种,低温需求量为480h,说明其休眠特性较浅;中等花期的牡丹品种有‘曹州红’、乌金耀辉’、冠群芳’、银红巧对’,低温需求量为514h;花期较晚的牡丹品种包括‘紫二乔’、‘珠光墨润’、‘鲁菏红’、‘乌龙捧盛’和‘花王’5个品种,需要的低温需求量较高为572h,具有深休眠特性。(2)不同温室环境对催花牡丹成花质量的影响温室环境不同,牡丹植株成花质量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玻璃温室牡丹成花质量优于日光温室。分析发现,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温室内相对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不同造成的。大风铃后期,玻璃温室最高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80%左右,日光温室最高空气相对湿度为维持在90%~95%之间,玻璃温室透光率(40.55%)高于日光温室(26.56%)。大风铃时期将牡丹植株转移至玻璃温室,10d后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比日光温室高48.55%和39.33%;日光温室最高、最低空气相对湿度为均显著高于玻璃温室,光合产物的积累增加,叶片干物质含量增多,叶柄直立,株型由松散变紧凑。而同期将植株由玻璃温室转移至日光温室,其叶片的叶色、叶绿素含量、光合产物积累均没有显著变化。日光温室中较高的空气湿度阻碍了叶片气孔气体的交换,进而对叶片净光合速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3)外源喷施ALA对牡丹成花影响的初步研究在牡丹跳蕾期后每隔10天叶面喷施浓度为50、100和200mg·L-1的ALA。结果显示,ALA处理后花蕾和新枝的生长速率有显著的提高,供试的两个品种‘紫二乔’和‘乔红争艳’处理效果基本一致,两个品种花期比对照提前2~3d,并且促进牡丹花期延长3~4d。牡丹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都有显著的提高。三种浓度的ALA植株净光合速率都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是三种浓度处理之间影响效果差异不显著,生产上建议使用50mg·L-1浓度的ALA作为生长调节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