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义启动效应(semantic priming effects)是指在语言理解和产出活动中,对于意义相关的词对,前者能够促进后者的理解和产出。针对语义启动效应的处理机制,研究者提出了众多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包括激活扩散模型(Spreading Activation Model),复合线索理论(Compound-cued Theories)和分布记忆模型(Distributed Memory M o d e l)。关于影响语义启动的因素,主要涉及到了语义关系(Meyer&Schvaneveldt,1971)、词频(Grainger&Segui,1990)、年龄(Friedrich&Friederici,2005)等等。前人对于语义启动效应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语义关系作为一个影响语义效应的重要因素,虽然存在相关的研究,但是对于语义关系的划分没有统一。此外,各类语义关系对语义启动效应的影响,关于各种语义关系影响之间的差异没有独立的研究。 本文试图探究三类词汇语义关系,即近义关系、反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在受试的母语汉语和二语英语中的语义启动效应。研究问题主要有三个:1)语义启动效应在汉语母语和二语英语中表现如何?2)汉语母语中的语义启动效应与英语中的语义启动效应存在怎样的差异?3)语义类型是如何影响语义启动效应的?针对研究问题,本文以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材料分别以英语二语和母语汉语来呈现,材料中语义类型包括了近义词、反义词和上下义词这三种类型。 研究结果显示:1)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显著的语义启动效应。2)对比各种语义关系类型的影响时发现,在两种语言中,近义词和反义词都存在显著的语义启动效应。然而,两者之间的启动效应并没有显著差异。上下义词汇类型的语义启动效应则依据语言的不同而产生不同作用。在母语汉语中,上下义词对语义启动效应有显著影响,并且语义启动的强度是三类词语中最大的,和反义词的启动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在二语英语中,上下义词则没有如期出现语义启动效应,其错误率甚至略高于无关词对,可以说是产生了抑制作用。上下义词语的反应时间也与意义无关词对的反应时类似,没有产生任何语义启动效应。 实验数据从汉语上支持了传统的激活扩散模型和分布记忆模型,同时对复合线索模型的部分理论提出疑问。实验结果显示,单个的语义启动模型不足以用来解释全部实验事实,结果需要用多个理论模型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