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残疾和致死的首要原因。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指因脑内血液循环出现障碍,缺氧、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软化或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脑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且可引起严重后果的并发症之一。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脑梗死患者的生命。而目前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诊治面临很多难题。分析和查找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进行控制,寻找可以有效预测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量表,制订最佳科学预防及治疗方案,对改善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伴下肢DVT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对可能影响脑梗死伴下肢DV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Padua预测评分、D-二聚体在脑梗死并发下肢DVT的预测价值;探讨脑梗死伴下肢DVT的治疗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下肢DVT的认识和早期干预必要性的重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于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等)、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意识水平、肌力等)、下肢DVT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肢肿胀、疼痛、发绀、静脉曲张等)、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肿瘤病史、感染等)、实验室指标(D-二聚体、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等)、Padua预测评分、治疗(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等)、是否合并肺栓塞、随访等相关信息。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DVT组与非DVT组,运用SPSS25.0软件,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Padua预测评分、D-二聚体及二者联合用于脑梗死并发下肢DVT的预测效能。所有结果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下肢DVT发生情况:本次符合条件脑梗死患者共540例,其中确诊为下肢DVT患者共99例,本组数据中脑梗死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18.3%。下肢DVT累及左下肢39例,右下肢38例,双下肢22例,左右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共121个下肢发生DVT,发生在瘫痪侧的共99个,发生在非瘫痪侧的共22个。有症状的下肢DVT11例,其中疼痛5例,肿胀6例,无症状下肢DVT88例。据下肢彩超结果提示,中央型DVT共1例;周围型DVT共98例,其中发生于肌间静脉共85例,为最常见累及部位。脑梗死合并下肢DVT平均年龄为68.83±9.21岁,以61~70岁占比最多,共39例(39.4%)。脑梗死后下肢DVT患者的发现时间,其中64例(64.6%)发生在发病后的7天内,21例(21.2%)发生在发病后的7~14天内,14例(14.1%)发生在发病后的2周后。(2)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伴下肢DVT组与不伴DVT组在性别、感染史、肿瘤相关病史、瘫痪、意识障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D-二聚体、年龄组间差异显著(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升高、性别为危险因素(P<0.05)。(4)共54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Padua预测评分进行分组,低危组有362例,其中16例(4.4%)被诊断为下肢DVT;高危组有178例,其中83例(46.6%)被诊断为下肢DVT。Padua预测评分对脑梗死并发下肢DVT有预测能力(P<0.001)。Padua预测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837,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44,Padua预测评分联合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877。(5)治疗、预后及其相关随访结果:治疗情况:共41例使用抗凝药物,其中1例患者抗凝后出现非致命性脑出血。58例未接受抗凝,其中13例D-二聚体正常,给予定期复查;出血风险大暂无法抗凝15例;大面积脑梗死暂无法抗凝17例,患者或家属拒绝抗凝13例。随访及预后情况:对99例患者进行随访,共81例接受随访,18例失访。37例患者定期复查,44例患者未定期复查。血栓后综合征共6例。肺栓塞共2例。死亡共20例。死亡情况:抗凝患者中死亡7例,均为停止使用抗凝药物后死亡;未抗凝组组死亡13例。结论:(1)有运动障碍的急性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18.3%,无症状者占88.9%,早期预防与筛查非常重要。(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女性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3)Padua预测评分联合D-二聚体在脑梗死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预测中更有价值。(4)对无抗凝禁忌症且出血风险低的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