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了有关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语料中弱读语境中schwa/a/的产出性声学特征的研究,并进行了该特征的生成原因分析。研究语料来源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库(ESCCL)中的朗读部分,以语料中存在schwa/(?)/弱读音的单词to,that,of,at,does,handsome,somebody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以上目标词的弱读元音在中国学生英语朗读句子中的产出特征。实验随机选取了来自8个方言区的32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朗读录音,以6名美式英语本族语者的同类朗读录音作为本研究的参照标准;利用语音标注及分析软件Praat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及本族语者进行标注后,提取产出元音的第一共振峰、第二共振峰、基频、音强和时长等声学数据;比较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五项声学分析参数,研究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在该五项参数上的差异以及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schwa的产出特征差异。研究发现: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中国学生在某些弱读音节中的schwa音质(第一、第二共振峰)与本族语者具有显著差异,中国学生在应该使用schwa的弱读音节中倾向于用强读式发音或借用中文schwa的近似音[(?)],其schwa产出受语音环境影响弱;中国学生schwa的时长显著高于本族语者,基频均数明显高于本族语者,但其音强与本族语者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本族语者的弱读语境下的许多schwa语音在产出时被完全吞音,但中国受试者几乎无此现象。而中国学生在某些重读音节的音质与本族语者有显著差异,在时长和音高方面与本族语者无显著差异,但基频均数明显高于本族语者。中国学生的schwa产出的偏误现象母语迁移痕迹明显,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学生缺乏重弱读相关的语音知识,尤其是对元音弱化现象的认知不够,在区分强读式与弱读式发音方面有困难。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来自北方、吴、湘、客家、赣、粤、闽、晋等8个方言区的中国受试者,在schwa产出上有共性:各方言区均表现出用中文近似音[(?)]代替schwa倾向以及时长显著过长。而不同方言背景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在音质、基频数以及音强上的不同表现:闽方言区的中国受试者在共振峰数据上最接近本族语者;客家话方言区的基频数明显高于本族语者;晋方言和客家话方言区的音强显著高于本族语者,赣方言区的音强明显高于本族语者。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者的中式口音英语主要表现在弱读音节schwa的音质和音长方面。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教学意义。从理论上来讲,本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重弱读特点的认识,为二语语音学习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本研究揭示了中国学生口语中存在的弱读困难现象,以期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为语音教学改进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