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与实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资金、人才等资源条件的约束以及研发本身可能面临的巨大风险,使得中小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通过管理实践、流程、结构和技巧等方面的管理创新活动创造性地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和资源,实现快速成长,便成了许多中小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种重要路径选择。然而,相比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仍是一个未被充分探讨的研究领域,导致我们在理解管理创新何时发生、怎样实施、如何影响绩效时,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遵循“动因——行为——结果”的分析逻辑,紧密围绕“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采纳与持续实施的运行机理”这一基本问题,通过文献研究和规范分析,构建了“管理创新的两阶段过程模型”;提出了三个初始研究命题;基于这些命题建立了整体概念框架;并进一步开展三项子研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482家中小企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这一整体概念框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管理创新的发生过程可以概括为采纳与持续实施两个阶段,采纳是创新方案形成并得到企业决策者一致认可的过程,持续实施是创新方案得到贯彻落实,最后内化为企业日常行为,形成新惯例的过程。采纳不一定意味着持续实施。(2)根据不同知识源所提供知识内容的属性特征,可将企业外部知识源划分为供应链知识源、机构型知识源和竞争对手知识源三种类型,不同知识源对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采纳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供应链知识源的促进作用最强,机构型知识源次之,竞争对手知识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作为情境变量的环境动荡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非常微弱。(3)员工对创新方案的认知评价可由“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两个方面进行表征,相比于“感到有用”的管理创新方案,“感到易用”的方案更有可能得到持续实施。(4)以结构、制度、流程、管理技巧等的变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直接效应是对原有惯例的打破,所以,组织惯性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管理创新的持续实施,具体而言:行为惯性和心理惯性是管理创新持续实施过程中的重要障碍,思维惯性的阻碍作用不明显。(5)管理创新只有真正落实到员工的实际行动中,才可能为组织带来变化。从持续实施层面来看管理创新的绩效结果,并将知识整合引入到这一影响机制模型中,能进一步增强模型的合理性和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