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单纯性肥胖病的有效病例资料进行整理和数据挖掘,总结分析我院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并进一步探究核心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09月-2021年12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的单纯性肥胖病患者的门诊病例,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资料和中药处方录入EXCEL软件,建立患者病历信息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中的“数据分析”模块,统计分析出单纯性肥胖病的发病特点、证候分布特点、症状特点、中药使用频次、四气五味、药物归经、药对组合、核心药物,并提取核心方。针对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分析得出的核心方开展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核心方中的有效化学成分,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其转换为相对应的靶点基因。检索疾病基因数据库以收集与单纯性肥胖病有关的基因靶点,利用在线韦恩图获得核心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核心方-单纯性肥胖病的蛋白质互作网络(PPI)。最后运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患者基本特征:(1)符合纳入标准的131例病例中,女性患者97人,男性患者34人。(2)症状: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肢体困倦、乏力、小便黄、脘腹胀满、多汗、大便黏滞不爽、睡眠欠佳、月经过少、大便溏。(3)舌象:舌质表象集中的前4位分别为红舌、淡红舌、暗红舌;舌苔特点前4位分别为:白腻苔、黄腻苔、薄白苔、薄黄苔。(4)证候:从高到低依次为痰湿内盛证(25.95%)、脾虚不运证(22.14%)、气郁血瘀证(14.50%)、脾肾阳虚证(19.85%)、胃热火郁证(17.56%);(5)治法:从高到低频次分别为祛湿化痰法(5 3次)、健脾益气(3 7次)、行气活血(3 7次)、补益脾肾(26次)、理气消痞(23次)等。2.用药规律:研究共纳入131个处方,130味中药,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前10味中药依次为茯苓(109次)、荷叶(100次)、薏苡仁(95次)、甘草(72次)、陈皮(89次)、泽泻(85次)、半夏(82次)、黄连(81次)、白术(78次)和山楂(78次)。(2)药性:温性药物比例最大(32.53%);寒性药物次之(3 1.90%);(3)五味:甘味药频次最高(35.85%);其次为苦味药(30.96%)。(4)归经:前五位依次为脾经(1 659次)、胃经(1175次)、肺经(1117次)、肝经(924次)、心经(67 1次)。(5)经聚类分析得到5个新方组合:新方1:薏苡仁、茯苓、荷叶、泽泻、陈皮、黄连;新方2:茯苓、甘草、党参、白术、陈皮、淫羊藿;新方3:茯苓、荷叶、丹参、甘草、薏苡仁、香附;新方4:半夏、甘草、牡蛎、茯苓、龙骨、薏苡仁;新方5:黄连、荷叶、泽泻、茯苓、甘草、薏苡仁。(6)提取出由茯苓、荷叶、薏苡仁、甘草、陈皮、泽泻、半夏、白术组成的核心方。3.网络药理学研究:(1)本研究共获得 134个核心方中的有效化合物,度值较高的主要有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等,主要作用于 PTGS2、AR、PPARG、NOS2、NCOA2 等靶点。(2)PPI 网络构建显示核心靶点有 AKT1、TNF、IL6、PPARG、IL1Bβ、TP53、VEGFA、PTGS2、CASP3、JUN、CAT、EGFR。(3)GO生物过程主要为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有机环状化合物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等;分子功能主要为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等;细胞组成主要为膜筏、膜微域、受体复合物等。(4)KEGG富集分析主要为癌症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1.本研究中单纯性肥胖病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年龄以21-40岁的青中年居多,临床证型以痰湿内盛证、脾虚不运证较为多见。2.本研究中所使用中药以温性、寒性居多,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要归脾、胃、肺、肝经。3.提取出核心药物:茯苓、荷叶、薏苡仁、甘草、陈皮、泽泻、半夏、白术,并拟定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核心方。4.通过对核心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主要是槲皮素、山奈酚、柚皮素、异鼠李素、β-谷甾醇等,可作用于 PTGS2、AR、PPARG、NOS2、NCOA2等靶点。5.核心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病主要是通过干预癌症通路、炎症性通路及代谢相关通路,通过调控AKT1、TNF、IL6、PPARG、IL1β等基因靶点,改善慢性炎症反应,减轻胰岛素抵抗,调节糖脂代谢,进而起到治疗单纯性肥胖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