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灰霉病是危害草莓生产最重要的病害,该病菌具有极高的抗药性风险。目前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通过杀菌剂开展化学防治,这就使得灰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乙霉威)、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如腐霉利)是使用多年的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传统药剂,氟啶胺和咯菌腈属于结构新颖的新型杀菌剂。本研究就草莓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灰霉病是危害草莓生产最重要的病害,该病菌具有极高的抗药性风险。目前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于通过杀菌剂开展化学防治,这就使得灰霉病菌对杀菌剂的抗药性监测及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乙霉威)、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如腐霉利)是使用多年的防治草莓灰霉病的传统药剂,氟啶胺和咯菌腈属于结构新颖的新型杀菌剂。本研究就草莓灰霉病对上述五种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进行了检测,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基于现代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的复配筛选,以为草莓灰霉病的抗药性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主要获得了如下结果:(1)2018年从辽宁、河北、北京、新疆、四川和安徽6个草莓主产省区共分离获得251株灰霉病菌单孢菌株。分别以5μg·m L-1、1μg·m L-1和5μg·m L-1为区分剂量,检测了草莓灰霉病菌对多菌灵(Carbendazim,Car)、腐霉利(Procymidon,Pro)和乙霉威(Diethofencarb,Die)的抗药性现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群体(n=251)对上述3种药剂的抗药性频率分别为67.33%、45.02%和64.94%。抗药性频率在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北京(96.55%)>四川(75.00%)>河北(74.47%)>辽宁(69.57%)>安徽(59.26%)>新疆(31.58%);对腐霉利的抗性频率:安徽(55.56%)>河北(55.32%)>四川(50.00%)=北京(50.00%)>辽宁(34.78%)>新疆(33.33%);对乙霉威的抗性频率:新疆(77.19%)>四川(75.00%)>河北(65.96%)>辽宁(65.22%)>安徽(55.56%)>北京(53.45%);(2)灰霉病菌群体(n=251)对上述3种药剂共有8种敏感性类型:Car SPro SDie R(S:敏感,R:抗性)、Car SPro RDie R、Car SPro SDie S、Car SPro RDie S、Car RPro SDie R、Car RPro SDie S、Car RPro RDie R和Car RPro RDie R。其中,对3种药剂全部敏感的菌株(CarSProSDieS)仅有3株,频率为1.2%;对3种药剂全部表现抗药性的菌株(Car RPro RDie R)占17.53%,说明供试草莓灰霉病菌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多重抗药性问题。灰霉病菌对这3种杀菌剂的抗药性类型也存在地区差异,其中新疆地区具有8种类型,安徽省类型最少,只有4种。Car RPro RDie R和Car RPro SDie R两种类型的菌株在6个省区均有发现;(3)采用敏感性基线EC50值5倍浓度处理抑制率法测定了灰霉病菌群体(n=251)对氟啶胺和咯菌腈的抗药性,结果只有河北省保定市的BD1菌株对咯菌腈产生了抗药性,频率为0.4%,未检测到氟啶胺抗药性菌株;(4)以多菌灵、乙霉威和腐霉利的三抗菌株(Car RPro RDie R)DCKX1对象,利用现代呼吸抑制剂啶酰菌胺与吡唑醚菌酯进行了组合物的筛选,结果二者以质量比4∶1、3∶1、2∶1和1∶1混配时均对灰葡萄孢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其中以2∶1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增效系数为3.64。该2∶1组合物对灰霉病表现出优良的防效,可以通过与氟啶胺或咯菌腈的轮换使用,用于延缓及治理草莓灰霉病的抗药性。
其他文献
品牌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有效的品牌化更是一种良性循环。品牌提炼于产品本身的优良特质,品牌市场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化地展开营销,消费者能够有方向地安心购物,市场活力稳定持久,包括品牌运营方和产品生产方在内的全产业链主体均可受益,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对于我国毋庸置疑的第一产业——农业而言尤为重要。农业品牌化的最小单元是区域农产品,必须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然而由于区域内大多
水热碳化是一种可以直接制备湿生物质炭的方法,其产物水热炭与热解炭相比具有更好的营养平衡,但水热炭原料不同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仍需要进行具体分析。本课题以养猪废弃物为原料,在180℃、1h的条件下制备水热炭,为评估其土壤改良特性,通过80天土壤培养试验、60天土壤矿化试验、发芽试验以及连续两轮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添加量猪粪水热炭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矿化以及植物生长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植物功能性状代表了植物对生境的适应过程中与定植、存活、成长、繁殖和死亡紧密相关联的一系列植物特征,近来,基于功能性状的分析为研究群落生态学提供新的视角,帮助了解植物与生境的相互关系。为了加快潮山次生林演替及恢复其生态系统功能提供抚育理论依据,本文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功能群物种的生态位和种间关系,以植物功能性状为基础,分析不同抚育强度森林群落的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研究区70个
伯乐树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已处于濒危状态。迁地保护是拯救该物种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在迁地保护时需要通过改良土壤来解决营养问题,土壤微生物在有机物分解和养分代谢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之一。为此,本研究选择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的伯乐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掌握其肥力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通过高通量测序揭示其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子,以期为伯乐树保护提供重要
低温冷害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玉米(Zea mays L.)播种季节的常见灾害,已成为玉米生产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现有品种耐低温萌发能力差,培育耐低温玉米新品种是应对早春冷害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控制玉米种子耐低温萌发性状进行QTL定位,可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奠定基础,同时为耐低温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种质资源和分子标记。本文基于208个株系的IBM Syn10 DH群
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是中职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指导,在任务探索过程中收获知识与技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概念模糊,加上缺乏情境氛围,学生积极性就会不高,无法调动参与。而AR(增强现实)教育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真实形象,利用动画或者三维模型来解释专业词汇,加强学生的概念学习和空间认知,降低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在新型技术教育背景下,从工作任务导向的中职教育中教师选取
以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白及(Bletilla striata)、重楼(Paris polyphylla)、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和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等5种药用植物为试验材料,采用无纺布袋种植套种于毛竹林下,设置3个竹林密度梯度(低密度LD,1500-1800株·hm-2;中密度MD,2
本文研究了产地、微波预处理(山茶籽的水分含量和微波时间)和适度精炼工艺对山茶籽油的含油率、特征组分、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产地对山茶籽油的影响:九江油茶籽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133.79 mg·g-1),随州油茶籽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659.40 mg·g-1);衢州的油茶籽油的总甾醇含量最高(316.14 mg·100 g-1);邵阳油茶籽油的角鲨烯(29.27 mg·100 g
本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为研究对象,设置2个氮处理(N0:0 kg·ha-1·yr-1·N和N45:45 kg·ha-1·yr-1·N)和3种种植方式(NC:根系塑料膜分隔-根系无竞争、AC:根系37μm尼龙网分隔-根系化感竞争、TC:根系无分隔-根系全面竞争),通过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根际土壤组分
素有“松树癌症”之称的松材线虫病是对松科植物危害最大的一类病害,马尾松在松科植物中占比最大,受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也最严重。近年来,内生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有关马尾松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与松材线虫病之间关系的报道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首次通过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马尾松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的结构差异,发掘马尾松体内具有生防潜力的内生细菌,为